•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心理知识 >> 心理学课堂 >> 正文

无意识概念的合理性

http://www.qm120.com2006-11-22 15:34:50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关键字:心理学课堂

  由于我们假设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个无意识系统,由于把这个假设用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我们的辩解就在许多方面受到人们的质疑。对此我们可以做出回答,我们关于存在着无意识的假设是必要的和合理的,我们有多方面的证据来证明无意识的存在。说它是必要的,是因为有意识的资料非常不完善;在健康的人和有病的人身上,心理活动的进行只能用预测其他活动的方法来解释,意识并没有提出关于这些活动的任何证据来。这些活动不仅包括健康人的行为倒错和梦,还包括病人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心理症状或强迫观念:我们最熟悉的日常经验突然把我们引导到这些观念上来,而我们对这些观念的根源却一无所知,引导到我们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上来。假如我们坚持这一主张,即在我们内部形成的每一种心理活动必定都能被有意识地经验到,那么,所有这些有意识的活动就是毫无联系的,不可理解的;另一方面,假如我们对我们所推论的无意识活动进行内推,就能证明它们是有联系的。但是,获得意义和联系是一个完全合理的动机,可以使我们顺利地超越直接经验的限制。此后,当这个关于无意识的假设帮助我们构成了一种非常成功的实际方法时,当我们用这个方法就能对意识过程施加一种有用的影响时,这个成功将无可辩驳地证明我们所假设的无意识的存在。我们只好采纳这个观点,即主张一切在心理中进行的活动都必定被意识所知道,这是既站不住脚,又自以为是的。

  我们可以更深入一步,为了支持存在着一种无意识心理状态的主张,我们断言,意识在任何一定的时刻只包含少量的内容,这样,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称之为有意识知识的东西就一定会在任何情况下,相当长时期地存在于潜伏条件下,也就是处在无意识条件下,和不为心理所知的条件下。当我们考虑到所有潜在的记忆时,我们完全无法理解,无意识的存在是怎样被否认的呢。于是我们就遇到了这个反对意见,即不能把这些潜在的回忆描述为心理过程。
    
  对此我们所做的明确答复就应该是,一个潜在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显然是心理过程的一种残留物。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理上要明白,这个反对意见是建立在对意识和心理的鉴别基础上的—一它确实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却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这种鉴别作用既是一种预期理由,也就是用未经证明的假设来论证,是否一切心理的东西也必定都是有意识的,这也是一个习惯看法问题,一个名称问题。当然,这后一种情况并不比其他习惯看法更容易被驳倒。剩下的唯一的问题是,是否能证明它是如此有用,以至于我们必须采用之。对此我们的回答是,习惯上把心理的东西都看作是有意识的,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它把一切心理上的连续性都割裂开来了,使我们陷入到心身平行论的无法解决的困境中,它易于受到人们的指责,认为它毫无明显根据地过高估价了意识所起的作用,最后,它没有在其他地方给我们提出任何补偿就过早地从心理学研究领域中退却下来了。
    
  不管怎么说,把心理生活的潜在状态(它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看作是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还是看作物理状态,这个问题显然有变成一场文字战的危险。因此,我们认为应该突出强调我们所明确熟知的这些可以争论的状态的实质。目前,就其物理特点而言,我们是完全无法获得的,没有任何生理学的概念或化学的过程能给我们提供关于其实质的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切地知道,它们和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有着大量的联系;用一定的操作方法就可以使它转变为意识过程或被意识过程所取代,我们用来描述有意识心理活动的一切范畴,例如,观念,目的,解决方法等都可以应用于此。的确,这些潜在状态中有许多状态,我们只好认为,它们不同于意识状态的唯一的要点恰恰就在于它们不是有意识的。我们将毫不犹豫地把它们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把它们和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密切地联系起来。
    
  对潜在心理过程的心理性质的顽固否认可以用这种情况来说明,大多数的这种现象一直不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任何一个对病理学事实一无所知的人,任何一个把正常人所犯的错误看作是非本质属性的人,任何一个满足于把梦看作是一种空谈的陈旧观念的人,只要无需顾及更多的意识心理学的问题,就能消除关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假设。正如所发生的那样,催眠的实验,特别是催眠后暗示,甚至在精神分析的时代之前就已明确地证实了无意识心理的存在及其操作方式。
    
  此外,关于无意识的假设,在更多的方面都是一个完全合理的假设,因为在做出这个假设时,我们并没有违反我们的习俗和已被接受的思维方式。通过意识的媒介,我们每个人都只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另一个人也有意识这个结论是从我们所观察到的他的言语表达和活动中类推出来的,是为了使他的这种行为能为我们所理解而得出的。(假如我们这样说在心理学上可能就更正确了:无需任何深思熟虑我们就能推论出,每一个人都有像我们自己一样的构成方式,因此也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意识。这种鉴别作用是了解我们自身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个结论——或者这种鉴别作用——以前曾被自我扩展到其他的人类,扩展到动物,植物,无生物和整个世界,只要它和个人的自我有着特别的一致性,就证明是有用的;但是,在增大了自我和非自我之间的裂缝的地方,它就变得更不可靠了。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对动物的意识问题产生疑问了;我们不承认植物有意识,我们把假设无生物身上存在着意识归咎于神秘主义。但是,即便如此,原始的鉴别作用的倾向已经经受住了批评——意即,当非自我是我们的同伴时——那个关于他有意识的假设就依赖于一种推理,而不能像肯定我自己的意识那样对它直接地加以确定。
    
  现在精神分析所要求的不过是把这种推理方法应用于我们自己——这确实是一种我们实际上还没有尝试过的做法。假如我们想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必须说,我在自身所注意到的,不知道怎样和我的其他心理生活联系起来的一切活动和表现也一定会在别人身上存在,而且可以用那个人的心理活动来解释。再者,经验表明,我们非常了解如何解释别人身上(即如何形成其心理联系)的那些同样的活动,我们拒绝承认那些活动受我们自身的心理条件约束。有些特殊的障碍物显然使我们的研究偏离了对我们自身的探讨,干扰了我们获得关于我们自己的真正的知识。

  现在这个尽管有内部的反对,却适用于自身的推理方法,并未导致我们发现无意识,而是在逻辑上导致了这个假设,这就是在我自己身上把我所知道的意识都统一起来的另一个第二种意识。但是,在这一点上批评可以公正地做出某些评论。首先,有意识的人本身一无所知的一种意识和另一个人的意识是大相径庭的,值得怀疑的是,这种缺乏最重要特点的意识,正如它所表现的那样,是否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讨论。那些对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个无意识系统的假设有异议的人对于接受在那里有一种无意识的意识将会感到不满意。第二,分析表明,我们所推论的个人的潜在心理过程享有很大程度的独立性,就好像每一个人都和另一个人毫无联系一样,我们也对别人一无所知,我们相互之间也都一无所知。第三,——这是一切争议里最激烈的——分析研究认为,在这些潜在过程中有些过程具有和我们似乎毫不相容的特点或特性,甚至令人无法置信,这些特性竟然和我们所熟悉的意识的属性截然相反。这就证明我们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把关于我们自身的推论加以改变,并且认为所证明的不是我们有第二种意识,而是有一个不具备意识性质的心理活动的操纵者。另外,拒绝把下意识一词看作是不妥当的和骗人的也将是正确的。我们已经熟知的双重良心(意识的分裂)并没有提出什么可以反对我们观点的东西。可以把它们最精确地描述为心理活动分裂成两级的情况,就是说,一个意识让这两组中的任何一组活动轮流地处在它的位置上。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除了宣布心理过程本身是无意识的,并且用意识对它们的知觉与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相比较之外,别无它法;我们甚至希望从这种比较中获得新的知识。精神分析关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假设在我们看来,一方面是对原始的泛灵论思想的一种发展,泛灵论把我们自己的意识反映在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上;另一方面,又似乎是从康德开始的对我们论外部知觉的看法加以纠正的一种发展。正如康德告诫我们不要忽视这个事实一样,即我们的知觉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一定不要认为它和我们所觉察到的,但并没有被真正了解的现象是一致的,因此,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一定不要用有意识的知觉来取代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也和物理现象一样,事实上不一定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但是,我们满意地发现,对内部知觉的纠正并不象纠正外部知觉那么困难——内部知觉的对象并不比外部世界更令人难以真实地了解。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