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本土化本地人别乐观
http://www.qm120.com2006-11-22 11:03:28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外企人才本土化已是个不新的话题,但是每当有企业说要加强人才本土化战略时,中国的本地人才都兴奋不已。人才本土化是一个趋势,但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普华永道近日专门针对中国39家外资企业及1家大型中国公司的外籍人员本土化情况作了调查,发布了2004外籍人员本土化研究报告。结合报告,记者采访了负责该项调查的普
华永道区人力资源部合伙人顾宜女士。
人才本土化≠人才本地化
长期以来,一提到外企的人才本土化,很多人就简单将其理解为外企增加雇佣本地人才的数量,也就是说,中国土生土长的人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外企的中高层。事实上,这是“玻璃天花顶”现象影响下的本地人才一厢情愿的想法。
顾宜女士解读报告时坦言,人才本土化有更加广的含义。报告显示,在中国的外资企业采取三种本土化方式:
一是企业与外籍人才签订当地合同,除本地工资以外,为外国人才提供额外补助,这一做法也称为“本土+”方法。58%的受访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实现本土化。
二是企业将外籍人才从“完全外籍”身份转化为“本土”或“本土+”身份,一般经过1至3年的转型期。有30%的受访企业采用这种方式。
三是用中国本土人才取代外国人。仅有12%的组织机构能够这样做。
很显然,外企的人才本土化不单单指雇佣本地人才,还包括将外籍人士以本地人才的身份进行雇佣。因此,在外企大张旗鼓说要进行人才本土化时,本地人才还是不能盲目乐观。
成本低不是本地人才的绝对优势
尽管外企采用对外籍员工进行身份本土化的方式,但必须承认,这种转换会有很多困难。报告显示,外籍人才在中国本土化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当地的医疗和教育体系、来自外籍人才家人的阻力、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险等。
谈到本地人才的优势,“成本”是一个必然提到的词语。在很多人心目中,这是本地人才与外籍人士抗衡的绝对优势。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ShahrukhMarfatia近日在“2004年亚太人力资源大会”上发言谈到,不得不承认,由于一定客观因素的限制,雇佣本地人才能给跨国公司节省成本,人才本地化势在必行。但企业不应该为了控制成本而放弃选拔的标准,这也会对外籍员工造成心态不稳定。
实力不济才是本地人才的软肋
调查报告最后认为,企业获得最大回报的唯一方法仍是雇佣本土人才担当关键职位,但这取决于一系列的变量,包括本土人才的经验成长,中国大陆的薪资水平与亚洲其他地区接轨等。多数企业对这一趋势已有所认可,查数据显示,56%的受访企业不认为其本土化外籍人才的比例会有所增长,即使在未来5年内也是如此。
顾宜告诉记者,在接受访谈的企业高层中,没有人认为中国人不能做到企业的高层,中国人聪明、努力,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他们缺的是经验。要给他们时间。企业要对他们加以训练、培养,让其成长。她认为,这个过程需要一二十年。
Marfatia也表示,外企高层管理职位为什么会多是洋面孔,问题还是出在本地人才实际能力仍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他介绍说,在中国,诺基亚的招聘程序中,一个职位会先向中国内地人才库开放,如果60天内招不到合适的人,再向港台地区和东南区国家区域的人才开放,如果仍没有合适的,最后才会向全球人才招募。
未来企业用人国籍不是问题
随着中国的发展,相信阻碍外籍人士本土化的各种因素将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中国本地人才的经验和能力也逐渐接近国际水平。顾宜认为,将来,成本将不再是企业在选择本地人和外籍人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取舍标准将完全回归到能力。很可能,坐在高层拿高薪的是本地人才,而能力一般的外籍人士混迹于中低层岗位。大家共同合作,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