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人群心理 >> 犯罪心理 >> 正文

专家剖析平舆杀人案犯罪心理:变态与杀人想象 上

http://www.qm120.com2006-11-22 10:25:31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关键字:犯罪心理

  黄勇的案件属于典型的“变态系列性案”。黄勇的犯罪心理问题主要为:孤独与冷漠造就其心理内向;生活乏味与挫折加强其内心的渴望与想象;影视中的英雄暴力行为唤醒其“梦想”;良好智能与独居成就了黄勇的“想象”。

   变态心理与犯罪

  所谓变态心理,是精神医学中的用语,相对于“常态心理”而言。“常态心理”即绝大多数人所具有、符合自然的心理状态。如果某种心理现象是绝大多数人没有的,那就属于“非常态”。非常态的心理现象可以包括“正-负”两极值,如:智商中的超常与弱智。其中,非常态的“负值”一般都被称为变态心理或病态心理。即“否定性的非常态”均为“变态”。

  变态心理涉及“心理”不同方面的问题,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情感、意志、智力、人格、行为等方面的变态。其中,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出现变态都可视为变态心理。譬如:有的人是感知变态引发的心理异常;有的人是兴趣变态引发的心理异常;有的人则是想象变态引发的心理异常;还有的人是人格变态、变态、逻辑推理能力变态等引发的心理异常。因此,“变态心理”并非等同于心理的全部异常。许多变态的人,其智力及社会心理活动都很正常,只是在某一活动对象上或方式上不同于常人。因此,变态心理者多数都具有行为责任能力。

  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变态心理是一个十分熟悉、却又非常陌生的概念。所谓熟悉,是指人们对“变态心理”都有自己的经验理解,人们对这个词并不生疏。然而,这种理解往往是“似是而非的”、是模糊而极不准确的。事实上,熟知的东西并不等于真知!生活中,许多具有严重病症的精神病人,由于丧失自我意识,其疯狂、呆滞等外部表现容易被周围人判断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并被带至医生那里寻求诊治。但是,许多轻性的变态心理,由于本人的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并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认识、控制等能力,因此,尽管他的行为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常、甚至是病态,若他自己不去求医,别人(主要是亲属或周围人)也往往不便过多干涉。这就造成这部分人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地得到矫治或控制,甚至导致其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在2000年,石家庄市爆炸案的制造者靳如超就属于这样的变态心理者;现在河南平舆县的黄勇也属于这样的变态心理者。

  黄勇的系列性心理剖析

  因变态心理导致的系列仍有不同的类型之分:有的是因为“性变态”而系列;有的出于某种怪异的信念而系列;有的则是扭曲的报复心态而;本案中的黄勇则是因为实现“想象”而系列……。无论归为哪一种类型的变态犯罪,犯罪人都具有相应的心理问题。那么,黄勇的犯罪心理问题何在呢?

  首先,在此摘引一部分美国的犯罪心理学家对100多起犯进行调查访谈后总结出的犯罪人的“共性特点”:

  他们策划谋杀常常是在他们长途旅行途中,者也有一些独特的理由。他们可以在每次之间等待数月,理解这种谋杀是困难的。无论如何,研究者已获得这类犯罪的一些情况,他们收集了100多起案例。一般而言,这类案件多为白人男性、年龄在25至34岁之间,智商至少在平均智商水平上。常常具有讨人喜欢的外表。他们中许多人是私生子,或者在童年有过待的经历,他们喜欢选择那些较脆弱的人作为犯罪对象,因为这种人能够满足他对别人控制的需要,他们更喜欢用人工的手法去,如:扼死或用刀扎死。他们常常全神贯注地陷入一种对受害人如何进行控制与主宰的血腥场面的幻想之中,……

  首先,事实上不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位年龄35岁的人突然从一个完美的正常人变为完全的精神分裂,出现非常危险的行为。谋杀这种行为是有先兆的,它会从童年时代起就会出现征兆,并在其之后的生活中发展。

  并非所有的犯都来自破裂或贫困家庭,所谓许多犯罪人生活在破裂家庭的说法并不真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生活在一个收入稳定、富足的家庭。他们中的一半以上都曾经居住在一个完好无损的家庭中,母亲、父亲和他们的儿子一起生活。

  他们在童年时几乎都非常聪明伶利,36名案犯中只有7人智商在90以下。另有11人的智商在120以上,其他人都在正常的范围内。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他们关于系列者特点的总结与黄勇的许多特点都有相近或相似之处。

  一、孤独与冷漠造就了黄勇的心理内向性

  一般而言,实施这类犯罪的人大多喜好“独往独来”,因此,性格内向是他们共有的一个特点。这种内向性格表现在:他们能够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专心做事。譬如:黄勇极喜欢绘画。绘画行为本身就需要安静,能够独处。此外,内向的人往往还同时具有另一种心理特点:即心理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他们作某事时较为专注,执着、甚至固执。事实上,绘画本身也非常需要人的耐心。当然,具有内向的性格、或是稳定的心理特征并不等于就有犯罪倾向。但是,心理现象绝非属于“就事而发”的现象。人的心理既是复杂的,又是连续的。

  仅就人的“性格”而言,一方面,它取决于人的生理遗传特点,如: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灵活性、平衡性及强度等会决定人的气质特点,而气质特点进而影响人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性格还可以取决于人的被抚养方式、生活环境。譬如:不负责任的、冷漠的抚养方式会造就孩子的言语发育障碍,由于言语表达的困难,孩子在之后的几年内会出现与往的困难,即讷口少言而内向。这种内倾性若没有得到任何调整或矫正,如:鼓励、关爱等,人就会出现更加的自我封闭,不轻易与谈,不敢与谈。这种情况发展到青春期初期,即结交同龄伙伴、发展人的合群性时就会显露出障碍。若再无改变就会变得更加孤独。青春期之后,人开始进入需要与异往、并获取异性好感的阶段,即为人生重要的内容:组织家庭进行准备。这时,具有言语交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的人会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障碍与冲突:一方面是生理需要的迫切感;另一方面则是心理上的恐惧与紧张。因此,人在童年时期,看似不重要的“内向性问题”发展到成年时期可能就会导致其发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笔者认为,这正是解释“系列者为何都在25岁以后才开始行为”的心理原因。

  有些家庭看似父母齐全,但是,父母各自繁忙,或是由于生活压力,父母无暇过多关注子女,这种家庭虽然结构正常,但功能异常。事实上,其家庭仍是没有温情的家庭,对于这类家庭的孩子来说,无论物质生活水平如何,其心理感受都是孤独的、冷漠的。至于那种父母之间充满恩怨、甚至充满仇恨而离异的家庭,那种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不良嗜好、甚至充满暴力的家庭,孩子还会因为自卑而内向、因为恐惧或紧张而内向。这种家庭的孩子不仅内向,而且,还具有着情绪上的障碍,他们更容易出现一种因仇恨性的变态而报复。(这是另一类犯罪人的心理原因)。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