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 >> 情感心理 >> 网络人生 >> 网络心理 >> 正文

网络性爱引爆“网上淫乱”

http://www.qm120.com2007-07-18 16:26:37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关键字:网络心理

 
    深读指引

    网瘾正折磨着近500万中国青少年。日前记者登录互联网,发现一种通过QQ、MSN和视频系统进行的式也正在网络泛滥,并进而使人患上网络痴迷症,终日生活在渴望与恐惧交织中,失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网络何以发生?为何让人沉迷?其存在是否合理?

    网络痴迷症:时刻想的就是网络与

    陈枫是一位性用品经营者,半年前与妻子离异而成为单身人士,原本对互联网没有多少认识的他,开始在朋友的引导下成为论坛、的常客。

    网络也是从那时起成为他缓解性苦闷的途径。

    “刚开始只是在网上参与聊天”,然后发展为边看影像边进行聊天,渐渐地,面对面的聊天发展为面对面的。不久,他越陷越深,终于“开始无心工作也睡不着觉”,陈枫说性幻想充斥他的脑海,时刻想的就是网络和。

    陈枫意识到自己得病了,“渴望与恐惧的心理相互夹杂”,使他痛苦万分。他去了某医院心理诊所,医生诊断为过度,给他开了控制性冲动的药。现在陈枫偶尔会上网和友见面,但他感觉一切都在控制之下,生活已经恢复往日平静。

    陈枫出现的状况就是网络痴迷症。广州某医院的心理科大夫蔡医生告诉记者,网络痴迷症是一种心理疾病,症状表现为性亢奋,一般后果是在线性活动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娱乐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陈枫是他接诊的第二例病人,此前一位中年女士也来蔡医生处问诊,她的状况与陈枫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她不仅渴望从网络获得虚拟性体验,并且疯狂地与网友见面发生。

    在论坛上发生网络

    蔡医生接诊的案例不多并不表示这种病症发生率不高。事实上,随着性主题网站为人们提供寻找虚拟的途径,在网上进行性幻想、相互调情、结交性伴侣的人日益剧增。

    不久前,美国一家大型网站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10%的网民同时沉迷于网络与性,这一网络调查以“网络”为主题,邀请18岁及18岁以上的网民填写在线问卷上的76个问题。问卷在网上连续登载了4周时间,超过4万名网友参加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有9.9%的男性和6%的女性表示自己同时痴迷于性和网络。这一比例虽然很小,但人数已经不少。

    而在国内,因为严格的网络监管以及网站的自律,性主题网站往往被屏蔽,不过,论坛以及网络仍旧十分猖獗。

    记者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很轻易地登录上了一家中文论坛,该论坛的在线人数当时显示有3600人。进入该论坛的聊天室,竟有12个主题房间,每个主题房间有200名左右的在线聊天者。聊天的话题都围绕着性,语言也极尽挑逗调情之能事。

    记者和一位化名“风情007”网友私聊,刚开始对话,对方就直奔主题要求开始游戏。此前记者采访陈枫,他向记者描述,登录这类论坛的网友大多因性苦闷或而上网,那种多少还讲情感的网恋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的目的就是从网络获得。这些人每天上网的时间不少于两小时,直至成瘾不可自拔。

    网络:既“安全”又“新奇”

    网络为何让人沉迷?

    心理科大夫蔡医生告诉记者,网络是以挑逗性的语言和网络视频工具进行式的行为,它不涉及任何身体上的接触,也不会暴露自己本来的面目,因此能够消除人们在进行真实的性接触时经常产生的羞怯感,为那些“不安全”的**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所。而同时,网络的对象是不确定不具有专一性的,它可以提供不同的对象,于是它又具有了不断变化的“新奇感”。在既“安全”又有“新奇感”的作用下,网络就容易使参与者欲罢不能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网络所需要的装备并不复杂,一台电脑加上一套网络视频系统,网络色友们就可以开始他们的游戏。

    参与网络的人群阶层也非常混杂,且性苦闷者与“者”、猎奇者兼而有之,他们所涉入的层次也高低有别:

    一般猎奇者大多在聊天室或通过QQ参与聊天、观看图片或下载电影;性苦闷者更多的是通过视频系统进行的声像虚拟;而“”的色友不仅参与聊天和视频性游戏,并且以或论坛为据点,结交同好者的同时也主导着聊天室。

    据记者了解,长期沉湎于网络的网民大多都有相对固定的两位或多位对象,这些人通过QQ联络,只要双方合适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网络游戏。

    在网络调查中记者发现,网络最终的归宿大多是走向现实中的,在一些以及一些非的贴图区,发布着大量的网络者们后留下的“纪念”图片。而在这些贴图下,是网民们肆意龌龊的跟帖评价。

    故事:女网友boxhaul:我无法正常结交男朋友

   “boxhaul”自称是一位失业的私校教师,一年前开始登录论坛,刚开始只是浏览网站上的图片以及观看在线电影。后来又在聊天室参与聊天。再后来在一个热聊网友的指导下,安装了视频系统,开始了视频性游戏。

 

    第一次网络她是在“有些害怕,有些刺激,怕被人发现又怕被人笑,那种矛盾的心理中开始的”。此后的日子她“开始彻底堕落,隔两三天就跑去聊天室里找人玩视频游戏。”“boxhaul”说,视频性游戏后,她并没有什么自责或罪恶的感觉。“其实网络连着的都是空虚无奈的人,大家在人前都有一个光鲜的标签,而躲在屏幕后,就恢复了原始的本性。而这种原始本性是被日常的生活压抑的。”“boxhaul”不愿意透露她因什么而压抑,只说她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

    记者问她只进行网络虚拟,没有与“热恋”者进行直接面对面的?“boxhaul”表示有过一次,但QQ上的“boxhaul”不愿说那次的经历。她愿意告诉记者的是,许多像她一样的虚拟游戏者,在最后大多都会走向现实的。

    记者与“boxhaul”断断续续地进行一个多小时的对话,最后“boxhaul”表示,网络游戏是能够让人上瘾的东西,她现在已经被网瘾带来的后果困扰,“我无法正常结交男朋友,我会忍不住撇下他上网和网友。”她害怕终有一天会纸包不住火,她也承受不了“真相败露后的难堪。”她说之所以愿意接受记者的访问,是因为她已经决心放弃这种生活,“今后在网络上不会再看到‘boxhaul’这个名字了。”

    网络性具会否“网上”?

    不久前一款名为“网络遥控器”的网络产品出现在市面上,该产品一出现即引起舆论的哗然,有舆论认为产品挑战中国人道德底线,有人更担心,产品一旦普及,恐怕会“网上”。而该产品生产者则声称,这种产品是通过网络完成的“无性接触”,不会导致怀孕和传播性病艾滋病、更能减少。

    而这种网络性具是否真能减少,或者会否引发网络?这种网络性产品是否受到网络者们的追捧?记者也在网络上进行了调查,得到的反应却有些出乎预料。

    在一些网站的发帖区出现了关于这种性具消息的帖子,跟帖中也有许多在询问怎样购买该产品,然而,记者与一位购买了产品的网民聊天,这位网名“心花怒放”的网友在得知记者没有使用这种性具后十分失望,原因是“大家都只问价都不实操”。

    而随后记者在一家论坛发帖咨询,一位叫saigo的女网友说,“我觉得其实很搞笑的。我宁愿见面做,冒得病的危险,也不愿意让一个工具进入。以物代替人,这点很不行。”

    对于网络性具“可以减少、性病和艾滋病传播”,很多人也表示出不信任。网友橘表示:“(性具)对于控制和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器无法取代肉体的诱惑,而且不能够说友之间的就是单纯的因为性冲动。”

    但也有人认为,这种产品对于没有的群体来说是不错的产品,对于性恋者尤其如此。

    公安部门:网络现监管真空

    一位法律界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相关法律尚未对网络作出清楚界定,对一些新生问题尚无法判定。目前一般认为,所谓的网站主要是看其有无直接挑逗性裸露的图片、影像或话语在里面。如果有,法律是禁止和取缔的。

    公安部门的相关人士也表示,因为难以判别网络的性质,网络还未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之列,目前也还没有相关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但如果确认网络双方是在进行交易将严惩不怠。

    专家视点

    社会学家:过分强调生理愉悦忽视精神

    “网络不管它的存在是否合情理,但它肯定是有悖传统道德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心理学专家说,人们说网络有害,因为它不符合传统模式的默认准则,而这世界在发展,从限制谈论性事,到现在读物随便可见,用品随手可购,网络在发展观的前提下,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实现方式。

    不过,新的东西并不意味就是好的东西,尽管追随者认为网络可以关爱两地分居,减少疾病传播,消解张力,降低性源犯罪诸多好处,但它过分强调生理愉悦而忽视了本身应具有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交流。在这个层面上说它是反人类和反自然的。

    这位专家表示,现在是到了管制网络的时候了,网络的出现实际上是人们放任自然情感的结果,而过分放任自然情感将是对社会情感的放弃。而社会情感集合着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等,而这些责任维系着社会的正常运行。

    心理学家:健康运动缓解压力

    而对于怀疑自己患有网络痴迷症的人,心理学专家建议应采取自我诊断与医治的措施,一方面将自己心中的担忧说给最信任的人听,寻求朋友的意见;另一方面自律、自爱,通过其他健康的方式(如体育锻炼、旅游等)缓解工作及学习压力。一旦脱去心理包袱,以积极心态面对,就能更准确地自我评估,开辟一条康复之路。

    最后,有关专家发出倡议,应该像烟酒产品在商标上贴上健康警示语一样,论坛也应该在网页的显著位置登出警示语,让登录的网民知道网络对人的危害。

    相关联接

    美国:半数离婚案同网络有关

    美国离婚事务服务机构divorce-online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在该机构参与处理过的离婚案中,有半数能够同互联网活动或者网络行为扯上关系。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