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
http://www.qm120.com2008-10-14 15:05:08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力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近来许多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现象正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近年来,研究生自数急剧上升,这不能不引起全国高校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重视。而我校对研究生心理教育极其关注和重视,每年对每位新生提出个性调适的建议,进行个性测试,建立了新生心理档案制度。同时,为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校还专门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同时开辟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因此,对于近年出现的种种研究生心理问题及自杀现象,我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强调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的力度。在研究生会主席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采访了我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植毅耘医生,以探析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当然,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诱发的原因,只有先找出原因,才可能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那么,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有哪些呢?是什么因素导致研究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呢?植医生就针对研究生心理疾患产生的原因做了相关的阐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植医生以为主要有以下六大诱因。
(一) 人际关系紧张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交际现状。植医生指出,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做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的立场和感受;一直生活在学校这个近似乎温室的环境之中,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使一些学生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一些研究生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生活习惯等与自己不一致,或自认为他人对自己不尊重时,他们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方式。这部分学生表面上似乎很要强,内心其实非常孤独,希望他人接纳自己,自己却不善于接纳他人;希望他人尊重自己,而又缺少尊重他人的意愿。由于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述对象,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会更大.研究生在人际交往所存在的问题常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是与室友的交往和相处。研究生常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方式上和文化习俗上差异明显,又常由于无法容忍对方的生活习惯而产生众多矛盾。受到委屈或遭到贬抑后,思想上产生“意结”,常常为一些小的意见和得失而烦恼,不能自拔,遇事好猜疑,万事计较。而一些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也常导致与室友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第二是与导师的交往。研究生常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导师,而不能以朋友的身份与导师和谐交流,一旦对导师过高的期望值不能实现,便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同时,与导师的交往又常处于被动状态,不愿甚至不敢主动与导师交往,这常导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误解和矛盾。植医生指出,研究生的这种心态是一种儿童心态,总希望被导师关注和呵护,但在同时又缺乏交往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研究生与学校工作人员的交往,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图书馆管理人员等。植医生说学校很多工作人员反映部分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种孤傲和狂妄自大的心态,因此常带着傲气的态度与他们交往,不但影响了工作人员对研究生的服务态度,而且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对研究生自身的健康心理产生影响。
(二) 情感问题
大量案例表明,研究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人因此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植医生分析说,上研究生之前,许多无恋爱史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忽略了甚至是压制了自己的感情需求。而到了研究生阶段,老师在学生生活中所占角色越来越低,加之由于和原有家庭的情感纽带日益疏远,从原有家庭得到的情感呵护日益缺少,并且对一个人的评价并在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本身,许多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因为周围同学们和前途的压力,常会涌出孤寂感和压迫感。再加上研究生的活动领域狭小,交往受限制,因此很难弥补感情上的空白。没有工作趋向,没有感情依托,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焦灼的感觉,又因此而导致失眠,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甚至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而一些已成家的研究生,面临3年分居的状况,孤寂,再加上学业、工作方面的压力,常致使心理郁闷,压抑,也因此产生心理问题。
(三) 前途问题
有部分研究生的上研究生动机不清晰,甚至比较盲目。对他们来说,上研究生,似乎只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好的局面下一种暂时性的缓解办法,或者上研究生就是为了逃避就业,实属无奈之举。因此当他们上研后,并没有明确生活和奋斗的目标,不知道到底怎么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深受物质的刺激和读书无用论的侵蚀,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上课和做实验没有什么用处,枯燥无味,加之一些人又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因此“继承和发扬科研精神”成了一句冠冕堂皇而又不可能实现的一句空话。在科技冲击时代又一味沉溺于网络世界,渴望拿来主义,不愿尝试创造性的思维,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对自己的前途处于心痛的担忧和顺其自然的尴尬状态。在自我堕落之后的反醒又增加了对自己的前途渺茫感觉和莫明的恐慌,放弃了原来的梦想,丢掉了以前的追求,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
(四) 经济问题
由经济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很常见。通过植医生了解到,研究生群体特别是家庭贫困的研究生,在经济上还不能自给自足,但又不愿意再给父母增添麻烦,毕竟年龄不断的提醒着自己的确长大了.这种自我认知常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焦虑和压力,也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而又有一些注重外表装扮和习惯攀比但经济条件不济的研究生,他们渴望通过装饰自己而得到别人的注意,由于经济条件的局限,在愿望的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又时常表现出自卑、信心不足,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为自闭症、抑郁症,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
(5) 学习压力大
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另外就是毕业时的就业压力时时刻刻像一把剑一样悬在每个人的头顶。这把剑逼迫着许多研究生悄悄的参加各类证书考试,长期过度紧张的焦灼也给他们带来了相当压力。大部分研究生都感到过学习的压力过大,但如果不尝试着释放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出现。部分研究生对个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现有过高要求,几乎每个人在以前的某个阶段学习成绩都是相当优秀的,老师喜欢,同学羡慕,自己得意。久而久之,他们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在他人眼中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完美,都比别人略胜一筹,却往往忽略自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不能接受,从而会产生忧虑、自卑的心态,感到诸多压力无从排解。
而部分研究生在导师分配任务时,感到任务过重,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但又害怕导师会对自己有看法而不敢主动向导师反映和磋商,这就导致他们带着恐慌和逃避的心态去面对导师分配的任务,一旦任务没有如期完成在受到导师的批评时,他们就产生逆反心理,埋怨导师不理解自己,甚至对导师产生憎恶感。这无疑会形成自己和导师之间的矛盾,积怨一旦长期无法排除,便可能会导致产生心理疾病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六)意愿与家中不符
部分研究生选择读研究生不仅是为了逃避就业,而是为了“光耀门楣”,满足家人的期望。对于怎么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想的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想过。但是随着个人慢慢成熟,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毕业后自己期望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地方同父母的愿望往往有很大差别,一方面很想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到父母的感受,矛盾重重,这在强势父母与弱势子女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总之,研究生群体虽然并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心理支持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进行个体治疗,更应关注整个人群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以上的问题,植医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 带着一颗宽容与真诚的心与他往
与室友相处,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和室友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和室友发生不愉快时,首先要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同时植医生也建议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宿舍同学,主动向对方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给对方多一点时间来互相适应,以求同存异、互学互补。
在与自己的导师交往时,不但要把导师看作是知识渊博的老师,还要把导师当作是自己的朋友。主动和导师交谈,对导师布置的任务要坦诚说明自己的能力,争取导师对自己最大的了解和信心。在与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交往时,要坚持平等的原则,切忌因工作岗位和学历水平的高低盛气凌人,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
另外,研究生交往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宽广的人生目标,不要把眼光局限在自己狭窄的研究领域内。同时要扩大交友圈,多与别流。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善于用各种理由把环境合理化,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二) 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植医生建议研究生在一年级的时候便要为自己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了解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正视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进而改变现实是人生一辈子需要面临的课题。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正确分析自己,全面总结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利用有限的3年时间达到我们预设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三)健全精神体制
对于经济问题而导致心理负担,植医生指出,完全没有必要把金钱看得那么重要,一个人关键是不能在精神上贫困,因为坚韧的品质是用金钱买不来的,经济的贫乏不是自身的弱点,也不是缺点,一个健全的人格才是自己最大的财富。同时,植医生建议如果有条件,可以适当的兼职,另外,不要在生活上和别人处处攀比。研究生每月的生活补助可以适当地缓解经济压力,如果实在有困难,同学们向组织申请汇报,依靠组织解决经济问题。
(四)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目前研究生的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植医生鼓励广大研究生在找出自己的差距的同时,更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要时常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
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要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地面对每一轮新生的太阳,你的心都会是微笑的!
(五) 寻求心理帮助
广大研究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过去,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认识、研究的是不够的。在世俗的眼里,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科学的青睐,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其实,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植医生强调说,对于目前出现的众多研究生自杀现象,请大家以理智的眼光看待。首先,自杀是心理危机的强烈表现,这样严重的心理危机肯定会有前期征兆的,只不过往往被忽视。也正是因为前期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才发展到自杀。很多学生回避心理问题,甚至有同学发现身边的同学有心理问题时,还劝他‘千万别让学校知道,知道了就要休学’。有意隐瞒,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就是神经病,不正常。因此,自杀者本人是可悲的,周围的人也是有责任的。但是与社会上其他弱势人群相比、不是研究生的同龄人相比,研究生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都要好得多。因此,研究生属于心理健康人群范围。研究生自数和案例是时有发生,但毕竟是少数。信息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迅速而广泛的得到铺天盖地报道,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把少数极个别大学生自杀事件炒得沸沸扬扬.片面夸大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给一部分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最后,植医生介绍说,人们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解决,一是社会环境,二是生物因素,三是自身的修养。植医生认为,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比较好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断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化解自己心理问题比较好的“良药”。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必将一事无成。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还将导致严重的心理畸形,严重引向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所以,让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行动起来,让青春的风采在一个健康的平台上淋漓尽致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