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与操作
http://www.qm120.com2006-12-06 14:39:34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心理活动课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它主要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指,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的,由此可见,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形式、语言等等都与一般的文化课有着很大的区别。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其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才能真正发挥心理活动的课的作用,有效地达到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创造性、良好适应性的人的根本目标。
一、设计的技巧
1活动设计内容要求适合学生年龄特征
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活动设计应该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施行教学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新的教育方式。如:“学会自我保护”这一教学内容,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应重点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避免上当受骗,使孩子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方式应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如看动画片、游戏、情景表演等,而如果针对高年级学生,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外,还应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教育方式也相应有所改变,采用专题讨论、社会调查等形式。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各自的取向排列不仅标明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和关系,而且反映出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学生心理的规律设计好活动。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背时、落后,不能被接受,同样,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也应有所不同,以小学为例,把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同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课堂上积极举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可到了五、六年级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明显减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学生上课不专心或其他原因,而是由于有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了那种自我表现的心理,多了些独立思考、静心思索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心理活动设计时应作充分考虑,一定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
2活动设计内容要兼具趣味性和灵活性
为了使枯燥的理论具有可接受性,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丰富和趣味,形式的灵活和多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自我教育的乐趣。游戏、小品、演讲、唱歌、讲故事、情景表演、课堂讨论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心理活动的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课堂本身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灵活地把握活动程度,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即发事件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在学科竞赛后,学生为自己和班级没有取得理想成绩而苦恼、懊悔时,可以及时进行挫折教育;面临学科测查时,可及时进行学习方法和指导,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指导等。
3活动设计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
活动设计的目的指在让学生通过对活动情境的感知与体验,解决心理的疑惑和障碍,并影响其行为的改进,只有让学生去参与,才能使他们有体验、有收获,才能体现活动的价值和作用,这些决定了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活动的可操作性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参与度,即活动设计是否面向全体学生,能否使全体学生都中入到设计的活动中去,使学生都有机会动,不致出现少部分人当“名星”,而大部分学生当忠实观众的现象。其次指趣味度,即学生是否乐意参与你设计的活动,我们可以认为活动设计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隐蔽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有所收获。如通过让学生使用左手写字,体会挫折感受;让学生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体会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性,通过大家分组合伴作图很快完成作品,来体验协同合作能提高办事效率等等。
4活动设计要善于把握问题的关键
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抓住最本质、最关键的问题进行疏导是教学是否产生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隔靴抓痒”。常言道:“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是否把握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例如“学会和老师交往”这一课,有不少老师根据课题的字面意思把教学放在了学会和老师交往的技巧指导上,效果可想而知。要知道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级学生与老师的对立情绪比较明显,对老师的许多行为表示无法理解,甚至反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应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理解老师,消除对老师的种种不满情绪”。这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情”要贯穿心理活动课的始终
心理活动课什么最吸引学生,回答是:首先上课谈论的事情跟自己关系密切,是自然最关心、最需了解的;其次是课上可以坦诚相待,直抒胸臆,体会那种感情交和心灵碰撞带来的心理满足。可见,一节心理活动课是否有成效,首要看是否贴近学生实际和使学生动情。所以,心理活动课从设计到实施,挖掘“情”的因素是成功的关键,要体现“情”的因素,关键看“情”的铺垫是否到位,“情”的控制是否有深度。“情”的铺垫过程实际上是“情”的唤醒和体验的过程;“情”的挖掘深度以“情”的铺垫为基础,是不断引导学生升华的过程,两者同等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唤醒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参与动机,而且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机会,让学生获得体验。教师不能越俎代疱,不能控制得太牢,而应让学生在自己的思想圈子时跑。在学生获得感悟后,教师在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如何在关键的思维制高点引导学生获得情感和认识的升华,这样就不至于使学生对问题的谈论过于笼统或概念化,停于表面,也不会给学生以图热闹之感。
二、操作的技巧
1授课时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课堂重心在于向学生提供一个空间,使他们能够用一种尽量宁静平和的心态审视自己,审视人生、思考人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尽情地抒发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与同学和老师交流;给学生一种策略方法,使他们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和别人,用真心去结交知心朋友,从而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活动课中教师的语言应有别于其他课的语言,有其独特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其语言的艺术性。
(1)讲究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简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真话、讲发自肺腑的真话,说话时要朴实、亲切、诚恳,只有实事求是,实话实说,学生听了才会觉得“是这么回事”,“是这个道理”;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语言,避免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在语言表达上过之或不及,都会使真理走得谬误,使真诚失去应有的光辉;语言还要突出重点,详略有致古语说得好:“言不要多,达意则灵”。简洁的语言最能让学生从内心乐意接受,如果教师的语言翻来覆去、冗长无味,学生就会不知所云,不得要领,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的一些过渡语,指导言,评判语尤其要注意简洁性。
(2)讲究语言的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
心理活动课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感情的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心理活动上应善于通过充满诚挚和强烈感情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迸出火花来。只有师生心心相应,才能达到语言传递和沟通的预期目的。
俗语说“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起来,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和跳起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要使自己说出来的话令人信服,就必须把深邃理性思维和完美的表象思维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语言通“电”带“磁”,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语言中接受洗礼,净化思想。如“可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诗、词、成语、格言、歇后语等;可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还可巧妙地穿插一些能说明主题的妙趣横生的典故和故事等。
2提问要善于运用投射效应
心理活动课要求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讲真话,讲心理活,但学生往往会由于害羞,怕受到指责等各种的原因,而讲套话、讲假话,讲自认为教师爱听的话。如:课堂情景出示了甲学生与乙学生出现了矛盾,教师想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和做法,则提问:“如果你是某学生会,你会怎么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回答肯定是道德规范的,让人无可挑剔的,但这很有可能并不是学生的真话,教师也难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心态,课堂教学可能会陷入僵局。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投射的方法,将问题改为:“你认为某学生会怎么做?”答案则会更丰富,学生的真实心理也在他们的回答中不知不觉地投射出来,便于教师系统分析积极诱导。
3评价时要善于表达理解,认同和欣赏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往往是对发言的内容和质量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要求,常用的话语诸如:“说得好”,“答得妙”之类的以示鼓励。心理活动课是否也该对学生的发言作如此的评价呢?心理活动课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的交流”,“心”的沟通,它强调的是学生的“真心投入,真情流露”。因此,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如表达是否流利,是否有感情,是否正确等,而应关注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就发言的内容表达理解,认同和欣赏。可以抓住发言的闪光点进行中肯而富有热情的口头表扬,有时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表扬要比有声语言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柔和、热情的目光会给学生以激励;步步的点头表达教师的理解与认同;一个亲切、满意的微笑更透露着欣赏之意。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的各种鼓励性评价,给学生一种信任感,让学生的成功欲望得到满足,对学生的心理素的内化起促进作用。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并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为出发点的。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集体并在集集中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在集体的背景下,去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调节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让他们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心理活动课,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主要渠道,必须科学设计、灵活操作,寻找一系列正确、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在心理辅导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