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应试,专家谈如何迎考
http://www.qm120.com2006-12-05 15:11:00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考试前一天丢开所有复习资料,充分放松休息把高考当成平时的考试,不要总想着能否考上考完一科后不要对答案,思维迅速转入下一科高考结束后,考生及其家庭应适当调整期望值。
每年高考,都会有大批考生名落孙山。这些中,多数人平时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没有达到高考的要求。他们要想考上大学,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继续提高。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上完全应该考取,但结果却是无可奈何地加入了的行列。他们落榜的原因,是考试时没有能够正常发挥。对于这一部分考生,失败是偶然的。他们可以很好地通过临考应试策略的掌握,避免不应有的失败。
临考时保证正常发挥,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成绩的具体应试策略主要包括5个具体的方面。
首先,考试前需要提前放松入静。高考是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上考场,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必要前提。因此,考生需要学会在考试前一天就丢开所有复习资料,停止复习并做好第二天上考场的一切准备。轻松愉快地休息一天,调整一下因长期复习而一直紧张的神经,入夜早早安眠,第二天上考场时才能精神饱满、思维敏捷。临考前的调整,起着为机体和大脑重新“充电”的作用,可以使因复习而疲劳的大脑恢复最佳状态。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就证明,情绪越是紧张,思维也就越容易产生“定势”(思维的变通性受到抑制,只能因循既有的思路解决问题)和抑制(大脑的活动能力由于紧张而下降,使人不能记起平时已经记住的东西,或者不能解答平时能够解答的问题)。考试前一天的复习也许并不能增加考试的得分,但却会影响人们的临考状态,使人们的正常发挥受到影响。显然,考试前一天的提前放松休息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考前需要学会摆脱压力,确立信心。许多考生有一个共同心态,在临考前甚至考试中总是担心考不过别人,或者担心自己是否能够通过考试,从而使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解题上。更有甚者,某些考生刚考完一两门课程,就认为自己考得不好,已与上大学无缘,并因此放弃参加后续的考试。这样,学会在临考前和考试中从各种压力和考试现场的干扰中摆脱出来,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解题上,就成了每一个考生的必修课。把高考当成平时的重要考试一样对待,是摆脱高考额外压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考生动员起过去考试成功的经验,获得对高考的自我胜任感。这种自我胜任感可以**迅速适应考试情境,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到临阵不慌,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相反,如果考生考试时总担心自己能否考上,或者怀疑自己能否比得过别人,注意力会被严重分散,心理负担也会因考试中不断遇到难题或不会解答的题目(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考试中必定会遇到难题和不会解答的题目)而加重。这种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人的思维的敏捷性(速度)和变通性(思路的变换),使人难于发挥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结果被挤出大学校门。
再次,及时完成思维的转移和预热。高考是高集中、大负荷量的思维工作。如何完成不同门类的考试之间的思维转移和及时集中,是影响高考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问题。许多考生考完一门课程之后,思维不是马上转入下一门课程的预热,而是急于找别人对答案,发现自己答案与别人答案不符或自己答案有错误后又懊悔不已。结果,不仅思维不能迅速转入对新课程的应试准备状态,而且心情也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懊悔的情绪会影响对后续考试的信心,使后面各科的考试都受到干扰,严重影响正常发挥。
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后,最为恰当的做法是:马上把它完全放下,让思维和情绪完全丢开对这门课程的负担,并全面转入对后一门课程的预热。心理学研究证明,许多困难问题的解决,依赖于高思维激活水平。而高思维激活水平需要在思维经过一定时间的预热后才能获得。如果一个考生从出考场开始,思维就转入下一门课程的考试,可以使思维在相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获得一段时间的预热,到考试开始时,思维就可以处于更高的活泼水平,从而使有关问题的解决更加迅速和顺利。与不能顺利完成思维转移的考生相比,及时的思维转换和预热,实际上就成了促进正常发挥,增加竞争力的优势。
第四,从简到难,避难就易原则。高考的一个基本策略,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在每一科目上的得分。但是,许多考生有抓高分题、不放过难题的不良习惯,错误地认为先抓到大题目可以得更多的分数。有些考生不忍心丢掉任何分数,在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题目时,也死钻不舍,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最终使会做的题目也没有机会解答。自然,这种考生的成绩往往也出乎意料。
在考试过程中,答题的合理做法应当是:先按顺序做容易也会做的题目,遇到一时做不出来的题目,需要先跳过去,但必须注上醒目的记号,以便做完别的题目以后再返回来认真思考。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一时不会做的现象常常是由于暂时的思维“定势”或过于紧张导致的暂时的思维抑制带来的。完成考卷上大多数题目之后,考生容易确立自信,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解除一时的定势或抑制,从而使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相反,死钻难题会直接增加考生在一门科目上的压力,妨碍获胜的信心,并因此强化思维的定势或抑制倾向。当然,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一定不能忘记暂时跳过去的题目。对于每一个考生而言,高考最大的成功不是是否会被录取,而是考试时拿到每一点可以拿到的分数。
最后,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是每个考生及其家庭必须的心理保护策略。高考的挑战性在于它的一过性特点。虽然,高考的结果要在考试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能揭晓,但对于一个特定的考生,高考的结论实际上从高考完结的那一瞬间起就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高考结束后,考生自己和考生家长应了解挫折与期望成反比例关系的道理,适当地向低期望方向调整自己对高考结果的期待。这样,当高考结果真的是坏消息时,就不至于使自己在心理上遭受太大的打击。人面对巨大失败可能有失望、消沉、沉沦、绝望等消极的、破坏性的不良情绪反应。这种反应是非理性的,它使人们在已有的失败之上又继续付出不应付出的沉重代价。因此,高考结束后向低期望方向调整期待是一种理性的自我保护策略。另一方面,期待变得较低时,结果若喜出望外,人们在心理上体验到的成功和喜悦也更大。
考试结束后将期待向低期望方向调整,只是高考应试的最后心理保护策略。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在平时,考生需要有较高的成就期望,以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任何时候,低期望只适用于做出努力之后,而不适用于做出努力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