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奶业新标准

奶业新标准被指受企业操纵 孕妇不敢喝国产牛奶

  上周,因为媒体一篇文章直指中国乳业标准遭到乳企“绑架”,让中国的乳业标准再次陷入被质疑的漩涡。

  虽然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但近两年来,许多业内人士均认为,在各种监管之下,中国的乳业的确在恢复之中。可是,关于中国乳业新标准的高低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此次媒体的报道再次旧事重提。

  “前段时间,我还老督促我怀孕的爱人多喝牛奶,毕竟,这对胎儿和她都有好处。但是,随着媒体对中国奶业标准的讨论,我也不敢放心让她喝了,心里面老是忐忑不安。”在中国一家电力企业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在网上看了媒体的报道后,对中国的乳业标准也很怀疑。

  王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中国新的奶业标准的出台,确实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其实自去年新标准制定之后,每隔一段时间,该标准都会被媒体借机抨击一次,只是,在经历多次暴风骤雨般的质疑之后,中国的奶业标准似乎依然可以岿然不动。

  这也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一大怪现象。

  奶业新标准被指受大企业操纵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重新制订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

  据媒体报道,2008年12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药监局等部门,以及中国疾控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成立了协调小组,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

  当时,协调小组各部门共推荐了近7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所副所长王竹天担任。协调小组负责议定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专家组负责提出乳品安全标准。在此期间,近600人次参加了各工作组、起草组及专家组的研究与讨论。

  2010年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召开各分委员会会议,审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经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2010年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

  但正是这样一个志在提高中国乳制品安全的标准,却与原来的标准相比,一些指标低了很多。从最受关注的两个指标之一——生鲜乳菌落数看,农业部门1986年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将每毫升生乳中所含菌落总数分为50万、100万、200万、400万四个等级。新国标取消分级,将菌落数标准调整为200万个/毫升。

  另一个指标蛋白质含量,新国标将每百克生鲜乳中含有的蛋白质从2.95克调整为2.8克,标准的确是下降了。

  从国际上看,我国生鲜乳的标准的确与欧美国家有较大差距。在欧美国家,生鲜乳更受关注的是两个指标:菌落数和体细胞数。据了解,欧美国家一般都要求每毫升生鲜乳的菌落数含量在10万个以下,其标准远远高于我国的200万个。同时每100克生鲜乳含有的蛋白质也多在每百克3.0克以上。

  中国乳业的新标准一出炉,也让一些曾参与其中的乳制品专家十分诧异。一些参与制定标准的专家称,这与他们参与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的标准相比,相差不少。

  有专家回忆当时的情况,在2009年8月19日的一次乳品标准讨论会议上,十几名专家和卫生部官员参加了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在几位奶业专家的力主下,就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终送审稿。

  一些专家在事后也对此事摸不着头脑。事后有人打听得知,“据说是各部委协调的结果,怎么协调我们也不知道”。

  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一标准最后时刻被翻盘,很可能是被一些大的乳企“绑架”了,因为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这些大企业都参与其中,而且基础标准确实由其提供讨论。伊利集团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虽然他们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但最终方案还需要专家评审,政府定夺,他们没有话语权。

  但有专家透露,一些大的乳企经常将与会专家作为公关对象,请求其中一些人在一些关键数据的检测方面提出意见。


  卫生部否认“架”说

  不过,媒体的报道刊出不久,卫生部随即表态,“企业不可能‘绑架’乳品标准。”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食品安全标准处处长张旭东说,“审评委员全部来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并没有企业参与。”

  “最关键的阶段是审评环节,而在审评及以后环节,绝对没有企业参与。”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副研究员说。

  “放到百姓餐桌上的产品,新标准只高不低。”王竹天说,一些媒体对生乳蛋白质含量的理解误导了公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秀梅说:“老国标将菌落总数分4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个/毫升。新国标将最低门槛调整为200万个/毫升,实际要求更严了。”

  专家介绍,与过去相比,新国标突出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限量规定以及标准的强制性,其中对餐桌上可见产品的各项指标均有提高。

  “尽管开展了不少解释工作,但仍然有质疑声,我认为这与标准中包含大量专业术语不好理解有关,一些专家的反对声也加深了公众的误解。”王竹天说,在任何一个领域,专家之间的意见存在分歧都是很正常的,公众没有必要恐慌。

  还有专家称,最后标准中选用的“2.8”是农业部提出来的。而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食品安全标准处处长张旭东回应称,生鲜乳标准制订时,他们和农业部讨论较多。“‘2.8克’是经过‘协商’,‘左右衡量’的结果,采纳的是农业部门提供的行业基础数据。”

  即便如此,在记者的采访中,许多专家也都持保留态度。更多的专家对这一敏感话题不愿多谈,“国家现在也不愿意多谈乳制品事情,以前经常在正式文件中提到‘肉蛋奶’,现在几乎只有‘肉蛋’了,牛奶已经被排除在外,实际上乳制品行业已经从一个民生行业变成了一个风险行业,十分敏感。”中国奶业协会高级顾问、三元集团前老总王怀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大部分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则不愿意就此问题多加评论。

  这并没有消除消费者的质疑,前文提到的王先生就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给出一个更加权威的说法,公开新标准制定的流程,毕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乳业标准确实低了很多。

  在王先生看来,相关部门有必要公开当时制定此标准的会议纪要,只有如此,公众才能知晓这一标准的详细制定过程。

  但卫生部并不愿意公布这一信息,并以“不属于政务公开范畴”为由拒绝。

  如何解惑释疑

  其实围绕着这一乳制品标准,已经掀起了几次大的舆论质疑,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和业内人士也数次在公开场合展开“炮轰”。

  在今年7月份的上海中国经营论坛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中国生乳标准几乎是全世界最差,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标准不可能生产出一个非常高级的产品,“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但随后,郭的言论被其所在公司“收回”,据说是迫于各种压力。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也曾公开表示,“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这个标准是世界上最差、最低的标准,像有的大品牌的奶制品出口都退回来啦,只好出口转内销!”

  不过在农业部和一些乳品企业看来,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标准,乃是中国“国情”所致。在制定标准之时,一些企业认为,我国70%以上的奶牛都是散户饲养。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当初的2.95。因此,如果乳品企业按照2.95国标来执行的话,这样的牛奶都要倒掉!

  农业部曾这样解释我国的生乳蛋白质低的问题,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我国绝大部分奶牛在5到9月份进入泌乳高峰期,而这期间正天气炎热,奶牛饮水多,导致夏季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王加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国奶牛养殖业精饲料投入不足影响奶蛋白含量,而现在生鲜乳平均蛋白质含量甚至比1986年时还低。

  但这根本无法打消公众的质疑,一些消费者认为:“相关部门和企业不在提高奶源质量上下功夫,反而在降低标准上找出种种理由,根本不重视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

  “相关部门必须创造条件,让业内不同声音的专家站出来说话,就标准一事展开公开的讨论,而不是通过各种方式禁止别人说话,最后让这些质疑不了了之,这怎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一位社会学家表示。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