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蜗灶

看病部落催生蜗灶一族 真情背后的酸甜苦辣

   在南京、苏州等城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外地人前来求医,久而久之,在大医院的周边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看病部落”。他们怀着希望来到城市,饱尝常人无法体会的酸甜苦辣。

   苏州儿童医院西侧的学士街梵门桥弄,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蜗灶”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聚集在这里只为一件事:为患白血病的孩子看病。为了节省费用,白天他们用租的灶头做饭,晚上就在医院的陪护病床凑合一宿。这样的生活,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

   11日上午,记者来到其中一个“蜗灶”的院子。30平方米见方,摆着6个简易灶台,来自邳州市的顾秀芳正烧水煮虾。她8岁的女儿郑悬悬,5个月前因白血病住进了苏州儿童医院。“病友说虾蛋白质高,我今天就买了点,给孩子补补。”

   菜很快热好了,顾秀芳把几个塑料盒整齐地叠放在一个大布包里,扎紧,然后把灶台清洗了一下。所谓灶台,其实就是一个老旧的写字台加一个单锅煤气灶,每个月租金是170元,但锅碗瓢盆都是自己的,甚至连煤气瓶也要自备。就是这样简陋的条件,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家长“蜗灶”在这里。

   “这是的地方了,能省一点是一点。看病已经花了15万,还有8个疗程要做,一个疗程就要两三万。”说到钱,顾秀芳的声音低沉了很多,眼睛也湿润了。

   在顾秀芳边上,就是王寿年的灶台。今年2月13日,正是除夕,他3岁的孙子被确诊为白血病!第二天大年初一,一家人就从淮安涟水老家赶到了苏州。“中间就回去过一次,省点路费吧,而且小孩不能没人照顾。”

   现在孙子的外婆也过来帮忙,晚上她睡陪护病床,老王就在医院的楼梯转角凑合一晚。10个月,300多个晚上,天天如此。“一开始医生还不让睡楼梯,好说歹说才同意,太感谢了。”老王露出羞涩的笑容。


   为了照顾孙子,以前从不烧菜的老王现在做菜驾轻就熟。“每天买菜十几块钱吧,为了增加营养,这个钱不能省。”为了给孩子看病,全家已经用掉了27万,其中借了16万。

   “将来有什么打算?”记者问。“没打算。只要孩子病好。”这个50岁的汉子,抹了抹眼泪,坚定地说。

   在南京鼓楼医院附近,也有一群人,选择在城市的角落“蜗居”,目的只是:“生个孩子”。

   渊声巷,南京鼓楼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小巷。巷里,看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日租”,挂在树干上,写在墙壁上,印在玻璃上……云南路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住了很多从省内外赶来南京求子的不孕不育患者。他们长期吃住于此,了社区的求子旅馆、出租屋业,形成了一个很有名的“新生巷”。

   巷子里幼儿园等跟孩子有关的机构也很多,很多外地人都慕名来沾沾福气。社区一位王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棉睡衣、拖鞋,步履小心翼翼,通常还有家属搀扶的都是,不过,谁都不愿意接受采访。不久前社区搞人口普查,他们都不肯多说,有的甚至连门都不让我们进!”

   假以“求教”的不孕者身份,记者好不容易叩开了两户门。来自马鞍山的张莉夫妇“家”里,只有一张床,一个床头柜,房间窗户朝北,阳光很难照进来。“只要不冷就行了,凑合着住吧……”每天要到隔壁的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抽血,因为看病人太多,一排队就是一上午,其余的时间,除了偶尔在巷子里散散步,他们夫妻基本都呆在这狭小的屋子里。

   邻居吴芹同样来自安徽。为了能怀上孩子,她和丈夫不知道跑了多少个城市和医院,连北京也去过,都没有实现她做妈心愿。“前期检查比较麻烦,一周就得来一次,每次坐5小时火车来南京。”她拿出一大叠车票,记者数了一下,约有30多张、5000多元。“家里为这事已经花了3万多,早已是债台高筑。不过,老公很心疼我,一直在鼓励我,这让我特别感动。”


   下周,吴芹就可以做“试管婴儿”了。她指着一位正在不远处散步的病友说,“你看,那个人就成功了,还是。”她的眼神里透出难以抑制的羡慕……

   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孙主任告诉记者,光“求子”群落,每年至少有上万人暂居在南京,“每一个求子家庭的背后,都有一个不愿与外人言说的辛酸经历,也有一个感动他人的真情故事!”

   人们为什么聚居“蜗灶村”、“新生巷”里。在社会学家吴林森眼中,是因为他们还有一个追逐的希望,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的字典里永远写满了“奋斗”。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病部落”长久存在的背后,是当下医疗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均衡,以及医疗保障、医疗援助体系的不够完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学者胡小武认为,要缓解这个群体的生存压力,首府应该有强制性指标性的平衡手段,大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市场,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实现医疗资源的动态平衡;第二,应该建立更好、更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完善中国的慈善公益制度,从而缓解“因病致贫”的现象;此外,医疗机构本身也应该本着“良心”做事,想方设法降低患者的就医难度,这至少可以熨平一点病人和家属的伤痛!(聂伟 潘朝晖 孙蕾 杭春燕)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