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的出路在何方?听听来自医院的话语
浙江在线11月09日讯 在中医呈现断层、门诊受冷落的背后(本版已做连续报道),中医的发展引起了不少有识人士的关注。“我们市里中医发展的路怎么走?”一周来,记者走访各医院,询问中医专家了解到,除了政府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外,中医发展要在重视培养人才、发挥自身优势、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入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重视人才培养与细分科室
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表示,并不是不相信中医,他们对中医中药依然是情有独钟,但是他们需要的是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社会在呼唤名中医。但是,现在有真本领的名中医的数量是供不应求,如何培养名中医?
市中医院院长陈震宏表示,中医要让老百姓越来越喜欢它,必须从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过去,中医“选材”都是从药工做起,然后做学徒,最后才跟师傅,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不是太懂医学。而一些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理论知识很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这两种模式都过于片面。
陈震宏说,如今,对中医的“选材”起点要更高,中医对现在医学、西医都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本科工作5年后,由老中医师带徒3年以上,形成一个人才梯队。
其次,中医的分科也要细分。过去是一个中医包看百病,如今疾病越来越复杂,一个医生要什么病都看得好不切实际,中医分科也要细化,分为儿科、妇科等二级学科。有的患者胃痛来医院看中医,不知道挂什么科室,分科细了,也可以方便患者看病。
用特色和价廉吸引患者
中医药特色是“简、便、廉、验”。市卫生部门有关人士表示,如今,“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在医疗过程中,中医可以最少的药物、最小毒副作用和低廉的价格吸引患者就医。
衢化医院中医科主任龚人爱分析,中医对于治疗一些疾病有自己的优势,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急、慢性气管炎,胰腺炎,慢性肾病,结肠炎,胃病以及妇、儿科疾病,皮肤、五官疾病和脑卒中康复治疗等疾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在治未病和养生上也有自己的优势。本月,市中医院将举办膏方节,并借助膏方节向市民宣传治未病和养生。“改变老百姓的就医习惯,让老百姓树立一种防病的观念,在没有发病的情况下,用丸、散、膏、丹、汤等传统中医方法调理机体,达到不形成疾病的目的。”市中医院一专家说。
此外,中医的个性化服务,如一个感冒病人,在用了基本的如针灸、药浴等治疗手段后,根据他自身的情况还可选择足疗方等配合治疗。同时,有需要预防保健的人群,根据健康保健的需要,建议选择相应流程:针灸、经络推拿按摩、药物熏蒸、足疗等疗法。
中西医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对于中医药,也有人提出质疑。“现在的中医看病望闻问切手段越来越少,更多的来借助仪器检查,到底还是不是中医?”
衢化医院中医科主任龚人爱表示,其实望闻问切和西医的各种检查手段是一样的道理,中医治疗全程贯穿了中医思维和规律。以前中医没有仪器设备检查,里面的变化怎么发现,就是通过外在的脸色、眼神、面色、舌苔脉象、头发的色泽等来判断。通过这些来判断内部的疾病。
X光、激光、红外线、磁共振等检查设备都是科学技术产物,西医和中医都可以拿来用,事实上,现在许多中医院非常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结合起来后把传统中医的特点发挥的很好。
陈震宏分析,同一个疾病,在某一个阶段适合用中医的方法解决,在另一个阶段适合用西医的方法解决,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如说腰疼,可以用推拿的方法,也可以用吃药的方法,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界定病人适合哪种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用某种方法治疗。
“一个医生既要精通中医,又要精通西医,是非常难的,这就需要一个团队合作,团队里有中医和西医,中医的医生对西医有所了解,西医的医生对中医有所了解。”陈震宏说。(记者徐)
短评
振兴中医尚需做好三件事
当前的中医呈现两个极端的表现,一方面是对老中医、名中医的追捧,如市中医院上街门诊部经常是人满为患;一方面一些医院里中医门诊冷冷清清。如何发挥出中医的特色与作用,这仍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的过程。
通过与一些专家及读者的交流,振兴中医除了医院与有关部门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做好三件事。
首先,文化是中医传承和复兴的源泉。近些年来,政府对中医的关怀、保护和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中医药教育规模也在一天天扩大,但中医发展并没有取得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反而是中医的医疗市场在不断萎缩,中医的临床治疗手段也在一点点消逝,名老中医经验没有得到根本性继承,农村中医医疗严重缺失,民间特色中医疗法不断失传,明显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虑。
很显然,中医的传承和复兴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其关键不是我们不作为,而是中医界内部在发展思路上出现了问题,从本质上说,这是抛弃中医文化内涵、把中医简单“现代科学化”的直接后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继承、发展和复兴问题,关键是要彻底剖析中医本质、立足传统中医特色、强化中医文化地位、恢复中医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界形成统一认识和一致的发展方向。
另外,民间中医的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民间中医在中医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为数众多的民间中医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手段、方药和文献,在基层群众中打下了广泛的中医基础,“串铃卖药”的形象和“偏方治大病”的民谚有力地说明了这一中医独有的重要特征。
还要充分重视师承和家传。我们看到传统中医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关键在于有一个与之相伴的合适传承体系,即中医教育。深入思考中医学术薪火相传的教学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其本质特征,即实践性。
目前,面对中医界的现实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名老中医经验正在不断流失,后继乏人的现象日趋严重。中医界应当充分汲取京剧、相声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经验,对中医师承和家传的方式和方法深入讨论、研究,进一步增加投入、增强重视程度,以便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经验,阻断经验流失,培养后继人才。
据衢州日报 肖剑
- 2010-11-09中医发展的出路在何方?听听来自医院的话语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