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恙虫”引发野外游恐虫情绪 专家建议做好防护措
□晚报记者 肖波 报道
蜱虫、恙虫、隐翅虫、胡蜂、蜈蚣……最近,不少准备假期野外游的市民心里开始“抖豁”——会不会碰到这些小怪虫?万一狭路相逢该如何招架?不幸被咬该如何自救?白领们在网上论坛开贴热议,期待集合成防虫不完全手册。
带宠物去野外,回来查虫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虫媒科科长冷培恩表示,蜱虫和恙虫都是节肢动物门蛛型纲,习性较为类似,都是在一个阶段内寄生在宿主身上,野生动物身上比较多。如果市民打算假期里带宠物去野外游玩,回来以后比较好检查一下。
如果去山林里游玩,比较好避免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剂进行防护。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万一被蜱叮咬,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蜂类蜇伤多为人主动扰
胡蜂、黄蜂、蜜蜂……无论是乡村游还是山野游,碰到蜂的机会可是远远大于碰到蜱虫恙虫。上海市昆虫博物馆副馆长尹海生说,蜂类一般不会主动袭击人类。
专家提醒,看到蜂巢,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在没有专业防备的情况下近距离探究,应该离开远一点。如果蜂类“自己找上门”,在周围盘旋,不要惊慌,因为它很快就会飞走。
如果蜂类停在你衣服上,抖抖衣服或用手指将其弹掉就可以。但是,千万不要拿手绢罩着去捉或者拍蜂类,很可能被尾部翘起的针扎到。被蜇后如出现局部溃疡和发烧,比较好去医院处理。
毛毛虫也是网友热议的常见杀伤性虫子,上海人俗称“洋辣子”,不少人有被其落在皮肤上痛痒难耐的感觉。
尹海生副馆长说,万一被毛毛虫刺到,可以拿粘胶带贴在毛毛虫掉落的皮肤处,反复多拉几次,把看不见的刺毛拉出。如果患处红肿、痛痒,可以把毛毛虫,然后用其体液涂抹患处,有一定效果。跳蚤和虱子在一些不太卫生的旅馆和动物身上可能出现,万一染上,要用开水烫衣物,比较好剃掉头发、腋毛等。
带好驱蚊剂长袖长裤厚袜子
有着丰富野外游经验的驴友小凡介绍,轻便的登山鞋、厚实的棉袜、可以扎紧裤脚的牛仔裤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没有经验的旅游者穿着凉鞋,常常会被虫咬伤、被草刺割伤。
尹海生副馆长表示,根据昆虫生活周期,我国北方在四五月到十月这段时间昆虫较多,南方尤其是海南、云南等温暖潮湿的区域可能常年都有。只要不影响它的生活状态,“人虫各行其路”,99%的昆虫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出游时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就是带上驱蚊剂。同时,在进入草丛等野外环境时,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的面积。如果要露宿的话,比较好选择距离水源远一点的地方。有的国家作为某些虫咬性传染疾病的疫区,如果市民要前往旅游,比较好先打好相关防疫针。
- 2010-09-26“蜱虫”“恙虫”引发野外游恐虫情绪 专家建议做好防护措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