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面积血荒引关注 血荒呼唤血液调剂机制
10月28日,记者了解到北京在献血旺季首现用血紧张,血库存量只是库存的50%,仅能满足急救医疗需要。同日,扬子晚报报道,从去年年底一直到现在,南京的“血荒”已经持续10个月,在“血荒”严重的时候,什么血型都缺。流动献血车采血量下降,到高校也采不到血。
前一天,央视报道昆明“血荒”。
保证一定数量的血库库存,是人们正常就医的基本要求。严重“血荒”,意味着公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将有可能受到威胁。全国大面积凸显的用血告急,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有识之士呼吁建立全国血液调剂机制。
“血荒”是世界现象
据了解,目前昆明的人口超过600万,像这样规模的城市比较安全的血液储备量应该是在40万毫升到50万毫升之间,但昆明中心血库目前存量只有2万毫升。
“北京血液中心库存量为6000单位,每单位为200毫升,仅为标准库存的50%。”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北京市献血办公室主任刘江介绍,现在已有一些医院的非紧急、可以择期的手术因缺血推后。
事实上,放眼世界,在实行自愿无偿献血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血荒”的困扰。即使是在美国,“血荒”也同样存在,以纽约为例,登记捐血的数目尚不及各医院需求量的一半。
“血荒”成因
今年年初的一个雪天,23岁的北京女孩吴雨思的手机接到一条短信——“北京市血库急需A型血,请您就近去采血点献血。”冒着大雪,吴雨思立即赶往就近的采血点,捐献了200毫升。
“我第一次去献血时也很担心,后来咨询过相关领域专家,知道所有采集的针具都是一次性的,卫生要求很严格,才打消顾虑。”吴雨思在18岁生日那天用义务献血给自己送了一份礼物,至今已义务献血4次。
献血者不足,是造成“血荒”的另一个原因。据了解,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有担心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和传染疾病的顾虑。
“北京市血液中心一共580人,每年有20%的职工参加义务献血,如果献血可能会导致疾病,那我们身处其中,会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吗?”刘江认为,许多人认为献血损害身体健康、传染疾病等,其实这完全是误传。
“目前,北京90%的无偿献血来自街头流动采血点,最近因为气温降低使献血点周围的人员流动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血。”刘江介绍,献血量在减少,但血液需求却在以10%的速度增长。今年1月至9月采血量增幅为2.9%,与需求量增幅相比,还有约7.1%的缺口。
刘江认为,当前因为新医改的推动,很多医疗机构增设了方便患者就医的各种措施,医院床位周转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加之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健全,例如因为新农合,农民住院看病可以报销60%左右的比例,因此,需要输血救治的病人也相应增多。
“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来北京看病,北京的采血大约一半用于外地患者,这也是北京用血需求量处于全国最大的主要原因。”刘江解释,目前出现用血紧张的也仅是大城市、沿海城市,这些城市因为医疗水平相对较高,用血需求较大。其实,在一些中小城市的采血情况还是不错的。专家指出,完善不同地区的血液调剂机制已是十分必要。
“血荒”必须破解
刘江认为,献血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是卫生部门的工作,也需要广大人群的广泛参与。
刘江介绍,目前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在市区、通州、密云和延庆的文化街区、闹市口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共设置了25个采血流动车,考虑到需要扩大采血人群,计划增加西直门交通枢纽、五道口华联商厦等采血点。
据长期研究献血问题的专家邵淑滨曾认为,目前采血最大的问题是“靠天吃饭”,采血机制非常脆弱。解决“血荒”问题的关键在开源,即加大宣传,让更多人加入献血“大军”。例如,可让手术病人的亲属、朋友、同事参加互助献血,这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一些择期手术患者,可在身体条件较好的时候,自己捐血备用。比如孕妇在临产前三个月献一定量的血,以供紧急时使用,自己不需用时也可以捐给别人。
据卫生部医政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血液储备和调剂功能的机构,现在实施的是属地管理制度,只有遇到重大事件时,才会跨地域调剂。
刘江认为,目前部分大城市出现“血荒”,使用血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凸显,由此,建立国家层面的血液储备、调剂机构尤为迫切。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监测水平和设备都已经比较好了,应该建立调剂机制。同时,也只有这样,在重大灾难来袭时才能应对用血紧张。
据悉,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都有国家血液中心统一调度血液使用。美国也有红十字会和血液集团两大国家性的公益机构,面对极端情况时,统筹调度血液库存。
专家建议,国家还应出台鼓励措施,要求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抽一定比例的员工参加无偿献血,而对于积极主动参加无偿献血的人,单位应该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或在评优评先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这样献血源才能永不枯竭。
- 2010-10-29中国大面积血荒引关注 血荒呼唤血液调剂机制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