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误传

广东江门280万人感染肝吸虫病 证实为误传调查

  ○2009年江门对高危人群抽样检测,显示肝吸虫病阳性感染率为11.63%,呈明显下降趋势。

  ○因为吃鱼生的习俗由来已久,在专家宣传肝吸虫病时,就有农民认为肝吸虫不足惧,对其他村民进行“另类宣传”,说自己的父亲、爷爷都吃鱼生,结果活了80多岁。

  ○鱼类感染肝吸虫囊蚴,与养殖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果寄生有肝吸虫的人、畜粪便污染水体,水中作为肝吸虫中间宿主的螺类会把虫卵吃下去。肝吸虫在螺体内繁殖,再变成尾蚴在水中自由活动,然后进入鱼体发育为囊蚴,如果人吃了含有活囊蚴的鱼肉,活囊蚴就会进入人体小肠,囊蚴中的幼虫就会脱囊而出,进入胆道生活,让人感染上肝吸虫病。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江门市400多万人口,感染肝吸虫病的估计有280多万,约占全市人口的七成。江门市卫生局连夜召开新闻通气会澄清:在2009年,经过对高危人群抽样检测,显示肝吸虫病阳性感染率为11.63%,“呈明显下降趋势”。

  据记者了解,江门的情况并非个案。事实上,由于爱吃鱼生的习惯,在广东的沿海地区,肝吸虫病感染率比较高。专家呼吁“老广”要文明饮食,改变吃鱼生的传统习惯。

  那么,江门“肝吸虫病感染率七成”这一说法究竟是怎样传出来的?江门机关干部肝吸虫病感染率真的比较高吗?肝吸虫病从何而来,如何防治?围绕种种疑问,南方日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抽样检测无法推断出多少人感染

  空穴来风,事必有因。“江门280多万人感染肝吸虫”的说法,最早源于8月22日,源头在江门举办的一个医学论坛。当日,由广东省消化病学分会,以及江门、中山、珠海市消化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珠中江消化论坛暨2010年江门市消化病学年会在江门举行。开幕仪式结束后,广东省消化病学会常委、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尹合坤和珠海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龚飞跃一起接受了多家媒体集体采访。

  当时,尹合坤提到“江门地区肝吸虫感染率超70%”,同时还介绍说在被感染人群中,大部分为潜伏状态。于是,媒体接下来的报道便出现了“江门肝吸虫病感染率七成”等类似表述,后来更有甚者称“江门市400多万人口中感染肝吸虫病的人估计有280多万”(按70%的比例推算)。

  对“280万”这一数据,江门市卫生局连夜召开新闻通气会予以否认。该局通报称,2008年,对示范区5个点抽样检测结果显示,肝吸虫病平均感染率为22.51%。在2009年,经过对高危人群抽样检测,显示肝吸虫病阳性感染率为11.63%,“呈明显下降趋势”。记者还从会上了解到,因为肝吸虫主要寄生在淡水鱼身上,在台山等常吃海鲜的地方,甚至曾测出肝吸虫感染率低于5%的结果。


  江门市疾控中心寄生虫防治科科长周丽丽说,因为以往抽样检测的人群多是靠近淡水鱼养殖区域的养殖户,或是有吃淡水鱼生习惯的市民,因此这部分人群的肝吸虫感染率较高也属正常,“但凭这些检测无法推断出有多少江门市民感染了肝吸虫病”。

  通气会上,尹合坤也对“感染率七成”进行了说明。他认为,这是专业与非专业之间沟通出现的理解误差,他当时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江门市临床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管癌等特殊疾病的病人中,70%是因为感染了肝吸虫病。”

  职业、性别与高感染率无必然关系

  除了“感染率70%”颇受争议外,媒体报道中“应酬多的男机关干部几乎都感染(肝吸虫病)”的说法也格外引人关注。

  “肝吸虫病不是职业病,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职业与肝吸虫病高感染率无必然关系,没有调查数据支持江门地区男干部较多感染肝吸虫病的说法。”江门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郑南才告诉记者,肝吸虫病感染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肝吸虫病。

  郑南才说,大家一起吃饭时,如果同时食入未煮熟的、感染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肉,可能会同时感染肝吸虫。因此,有食鱼生习惯或经常食未煮熟的鱼虾、砧板器皿生熟不分等,都与肝吸虫高感染有关。

  除了与职业无关,性别与肝吸虫感染率也无必然关系。郑南才表示,一些调查称男性肝吸虫感染率高于女性,另一些调查发现**感染率无差异,所以不能得出性别与肝吸虫感染有关的结论。

  记者近日走访江门市疾控中心、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等等,发现咨询和检测肝吸虫病的市民并没有明显增多。五邑中医院医教科负责人刘英杰告诉记者,该院消化科会对住院病人进行肝吸虫检测,传染病科则会建议有肝损伤的病患检测肝吸虫,但该院住院部病史显示,从2007年至今该院住院部发现的肝吸虫病患者只有13例。

  相关科室的医生透露:“也许是因为卫生部门迅速作了澄清,加上报道出来后连续两天是周末,到医院做相关检查的患者并没有增加。”


  嗜吃鱼生易染病,无知村民反驳

  “江门有280万人感染肝吸虫”的说法,引发了市民对肝吸虫病的关注。在江门工作的唐女士告诉记者,她就接到了外地亲人的电话,告诫她以后在外应酬别吃鱼生。事实上,江门河网纵横、水系发达,该市部分地区居民爱吃鱼生、虾生、风味鱼片粥等。不少受访市民说,知道生吃鱼肉“不卫生”,但一想起鱼生的爽滑鲜嫩,就忍不住大快朵颐。殊不知,这些饮食习惯就是导致肝吸虫病的罪魁祸首。

  “以前潮连有一个习俗,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时吃鱼生。”做了26年肝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周煜民,退休之前是江门市疾控中心寄生虫防治科科长,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经常要下乡去开展查治工作,了解到吃鱼生的风俗。

  周煜民介绍说,当时潮连的做法是将鲩鱼放在水里养一晚,然后将鱼擦干,切成薄片,加入柠檬汁、生姜、芝麻等佐料拌匀后生吃,春节时则用生菜包住鱼生食用。“除了潮连,荷塘、外海、古劳等地的农民都有吃鱼生的风俗。”

  他还告诉记者,因为吃鱼生的习俗由来已久,在他宣传肝吸虫病时,就曾有农民认为肝吸虫不足惧,对其他村民进行“另类宣传”,说自己的父亲、爷爷都吃鱼生,结果活了80多岁。对此,他只好耐心进行科学解说。

  记者日前走访也发现,由于不少江门人喜欢吃鱼生,江门市区附近就有不少吃鱼生的地方,江海区、篁庄、滨江大道都有不少鱼生“专门店”。这些店,淡水鱼生是主打菜式,生意相当不错,有时候食客需要排队。

  有多年吃鱼生经历的食客黎先生告诉记者,他经常和朋友一起去吃淡水鱼生,“几乎吃遍了江门所有有特色的鱼生店”。据黎先生介绍,他之所以钟爱吃鱼生,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鱼的“鲜”味。除了在江门本地吃鱼生外,黎先生还经常和朋友驱车前往顺德,去那里吃鱼生。而与黎先生同样嗜好鱼生的江门人不在少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并非所有江门人都吃淡水鱼生,但喜欢鱼片粥的却十有八九。在江门大小酒楼食肆、大排档,不管是早餐还是宵夜,都能看到鱼片粥的身影。这些鱼片粥的制作多是遵循以“鲜”至上为原则:煤气炉上架着小锅,厨师将事先用油盐、姜丝腌制的生鱼片夹到滚烫的白粥中滚两滚,一碗冒着热气的鱼片粥就做好了。

  面对记者“时间这么短,鱼片是否煮熟”的疑问,煮粥师傅满不在乎:“鱼片粥吃的就是‘鲜’味,煮得太老(熟),食客不收货!”


  塘中养鱼塘头养猪,粪便污染水体

  有学者认为,江门人群肝吸虫病发病率高,与传统的“水厕加鱼塘”养殖方式密不可分。记者深入江门棠下、礼乐、杜阮、潮连以及新会东甲等地实地调查发现,“塘中养鱼,塘头养猪”是农民传统的养殖方式,而水厕加鱼塘的养殖方式日渐减少。有居民表示,目前这些门口塘数量占鱼塘总面积不到1%。

  追溯这些“门口塘”的由来,是因为几十年前的房屋没有设立专门的卫生间,为了方便周边居民上厕所,就在靠近居住区的鱼塘搭建厕所,遗留至今。随着社会进步,除了那些几十年前建成的老屋外,新建的房子都设独立厕所,再也没有新建水厕,部分水厕已经被拆掉。“现在还在使用水厕的人,多为外地人,他们租住当地居民的老屋,没有独立厕所。”村民说。

  虽然水厕加鱼塘的养殖方式越来越少见且比例很小,但现存的类似鱼塘厕所,卫生条件仍十分有限。在这些厕所如厕,粪便直接掉入水里,不少居民还直接把生活垃圾倒进鱼塘。一些剩饭剩菜直接被鱼吃掉。

  “鱼类感染肝吸虫囊蚴,与养殖环境具有密切关系。”郑南才告诉记者,如果寄生有肝吸虫的人、畜粪便污染水体,水中作为肝吸虫中间宿主的螺类会把虫卵吃下去。肝吸虫在螺体内繁殖,再变成尾蚴在水中自由活动,然后进入鱼体发育为囊蚴,如果人或动物吃了含有活囊蚴的鱼肉,活囊蚴就会进入人体小肠,囊蚴中的幼虫就会脱囊而出,进入胆道生活,让人感染上肝吸虫病。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改水改厕肯定有助于降低肝吸虫感染率———厕所改造后人粪不直接排入鱼塘,或应用“三格式化”粪池杀死虫卵,就会杜绝肝吸虫卵进入鱼塘,从源头上消除了鱼类感染的可能,人自然不会感染肝吸虫。“但改水改厕到底能降低多少肝吸虫感染率,目前尚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报告。”


  名词解释

  肝吸虫

  肝吸虫是一种寄生于人、猫、犬等动物肝胆管的吸虫,虫体长1—2.5厘米,肝吸虫寄生于人的肝胆管可以引起胆管炎、胆囊炎,可诱发堵塞性黄疸、胆结石,晚期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儿童患严重肝吸虫病可影响生长发育,肝吸虫寄生还可诱发肝癌。

  预防

  病从口入 勿食鱼生

  1、防止“病从口入”,勿食鱼生,鱼虾要煮熟吃;

  2、吃过鱼生(粥)、虾者,要及时检查和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3、切鱼虾的砧板、菜刀和其他器皿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4、人、畜粪便不要直接排入池塘或其他有鱼虾的水源;

  5、群防群治,及时查治病人、病畜,控制传染源;

  6、监测上市鱼虾,防止感染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虾进入厨房、上餐桌。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