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成严峻公共健康问题 中国医生低估死亡风险
世界心脏病联盟预计,房颤将成为21世纪新的心血管流行病。随着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整体上升和社会日益老龄化,目前中国大约有600至800万房颤患者。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患者死亡风险是正常人的两倍,中风风险几乎达到五倍。但调查显示,中国患者普遍对自己的病情和疾病风险认识不足,急需加强患者教育和合理治疗。
房颤已成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
搜狐健康记者从世界心脏病大会上获悉,受人口老龄化、慢性心脏病日趋普遍及其它因素影响,房颤全球发病率剧增,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公共健康问题,预计到2050年,房颤患者人数将增加三倍。在80年内,每10个成年人中将有1人受到房颤的影响。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4人会有1人可能身患房颤。在中国,30岁或以上成年人群中患病率为0.77%,大约600至800万人,因房颤住院的患者逐年上升,造成极其严峻的公共健康负担。
房颤可致死亡率增加一倍
据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介绍,通常年龄越大越容易得房颤,引起房颤的危险因素也十分普遍,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衰竭、心肌梗塞、心脏瓣膜疾病、甲状腺疾病和心包疾病等。
房颤目前是一种常见病,它的严重程度因病人的情况而变化。张澍教授认为,大部分房颤并没有使病人完全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可能出现一些心悸、胸痛、气短、疲劳或轻度头痛,而其中一部分患者还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一些阵发性的房颤患者,7天之内症状就会自发终止。但是,一旦病人因房颤而产生并发症,或者病人同时存在其他心脏疾病,那么房颤就会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因房颤而产生的缺血性中风,因房颤而产生的严重心功能不全等。研究显示,房颤可导致死亡率增加一倍,中风风险增加近五倍,心脏衰竭风险增加3.4倍,住院治疗风险增加2至3倍,并且使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诊断前景恶化。
中国医生低估房颤死亡风险
但是,中国患者甚至医生都没有对房颤给予足够的重视。世界心脏病大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0%的心脏病专家认为房颤病人无法解释自己的病情,患者的信息水平不足以区别房颤的相关风险。半数心脏病专家认为房颤病人的教育远不如其他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人需要获得更高质量的疾病信息。比如,很多患者认为,偶尔出现的心律失常不是什么大病,很多人都会有,所以并不会对此采取措施。而事实上,超过四分之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大约在14年后会患上永久性房颤。而另外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医生普遍低估房颤的死亡风险,并对房颤治疗的满意度较低。
房颤的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案
张澍教授认为,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中,心电图检查有可能发现小部分房颤患者,但是比较有限。患者如果反复出现心悸、胸痛、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尤其同时还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时,应当及时去医院检查,听取医生的意见。
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治疗已经比较规范化,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心律控制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达隆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心律调节药物可放缓过快的心律;此外,患者还经常服用抗凝血剂,如华法林阻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从而降低中风风险。
除药物治疗外,其他的一些辅助方法也很重要,比如应当重视病人心理上的治疗,身心的关注,日常生活的规律化,以及一些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心跳规则的锻炼方法等。这些对病人的整体治疗很有好处,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这方面教育都应当加强。
- 2010-06-23房颤成严峻公共健康问题 中国医生低估死亡风险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