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进“TA时代”:双性化、中性化还是性别错乱
曾哥走了,著姐来了
“弱者啊,你的名字是女人!”400年前的莎翁曾说过这句话。如果他穿越时光来到当今这个时代,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涂脂抹粉的男生,短发夹克的女生,雌雄莫辨的歌声,越来越多被叫“哥”的女生和被叫“姐”的男生。
近年来,娱乐圈中层出不穷的性别问题总是引发一次次热潮。2004年“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自出道以来便被冠以“春哥”的名号;2009年,最具争议的“快乐女声”曾轶可也被网民称为“曾哥”。在台湾地区的选秀中,也有类似的“哥”出现。
而在2010年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海选中,“伪娘”的出现迅速把大众的目光转移到男性身上。“伪娘”一词源于日本动漫,指正常男性角色在变装之后,有和女性一样的美色。四川音乐学院2009级男生刘著以长发、花裙子、蓝色打底裤、高跟鞋的女性装扮亮相男性选秀舞台,被网民称为“著姐”,迅速成为百度等网站的热门搜索人物。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此届选秀活动出现的“伪娘”不是一个,而是一批。媒体人昱称“伪娘”是选秀节目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近年来曾不断爆出各种选秀内幕的“舞美师”也在其微博上称:“‘全民性别大战’一触即发……”
娱乐沸点从“哥”转变到“姐”,“伪娘”看似一夜爆红,但在其背后,男性风潮的转变一直有迹可循。
美丽早已不再是女性的专利,出现在化妆、美容、形体等各类培训班的男性身影近年来逐日增多。日本、韩国“花美男”盛行已久,2009年韩国热播偶像剧《花样男子》和《原来是美男啊》,都主打“花美男”的旗号,粉丝称他们是“比女人还漂亮的男人”。这些花美男似乎要告诉大众:男人除了帅气,亦可如花似玉。
2009年11月由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发布的《2009-2010年中国媒介与消费趋势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男性追求美丽,更加关注自己的“面子”。男性时尚早已不限于汽车、IT产品等“力量型”消费。经常出现于时尚娱乐节目中的青年作家郭敬明就大谈护肤美容心得,甚至将洗脸细分为10个步骤。同为“80后”作家的韩寒则刻薄地称他和郭敬明“**有别”。
**越来越阴柔,女孩越来越彪悍
“面子”之外,男性的内在个性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在日本,2008年的畅销书《“食草男”正在改变日本》掀起一股“食草男”潮。作为年轻男性,“食草男”们教养良好,女性化,性格温和,不主动追求激烈的生活和爱情,崇尚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这种安静、温柔甚至有些女性化的男生,在校园中常被称为“姐”或“大婶”。徐州某校研究生陈孟因说话温柔、感情细腻而被尊称为“孟姐”。对此他有些无奈却也并不争辩:“我承认我是心思比较细腻也爱风花雪月,但我还是很有责任感的。”然而,他的女性好友常欣还是觉得“他散发出一种阴柔的气场,让我没有**之分的意识。”这种“阴柔男”,在校园并不少见。北京一位重点中学校长曾这样感叹:“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阴柔的男生被称为“姐”,而中学、大学校园里也不乏被叫做“哥”的女生。北京女大学生马云就被班里的同学叫做“小马哥”。1米74的身高,短发,运动外套加休闲裤,这身打扮给她造成不少困扰:“我都在学校浴室洗了4年的澡,还会被阿姨认作男生,真伤心。”而马云的朋友张小虎认为,马云被称为“哥”,主要是因为她的个性和爱好——女子1500米校纪录保持者,擅长游泳、定向越野等多项体育活动,并担任学校多个学生社团的领导。
不独校园。在先前更多男性身影出没的领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彪悍”的女性。从户外运动、潜水到越野、探险,甚至网络游戏领域也正在迎来一个“她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大型休闲游戏用户规模达4706万,而女性网络游戏用户的比例已经达38.9%,这个数字还在上升中。激增的女性用户已经影响到了网络游戏中的游戏角色设计。
女性甚至开始进入“极客”的行列。“极客”一词,是美国俚语geek的音译,形容那些智力超群并醉心于某一专业领域、追求极致的人,又称为“怪杰”。在近期的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小配角莱斯利·温克就是一个将生活中的一切甚至是接吻都用物理参数来定义和计算的“女极客”。而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女极客”。2006年,34岁的旅美华裔生物物理学家庄小威就成为哈佛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在哈佛拥有自己的实验团队,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4个小时,是名副其实的“科学狂人”。
与此同时,“TA”(“他”和“她”的汉语拼音)这一写法在媒体上开始成为“他”和“她”的泛化表达。这些现象是否表明,我们正慢慢步入一个性别概念亟待破旧立新的“TA时代?”
中性化还是双性化,“泛性别”考验社会容忍度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中性”一词来形容个性青年,当“中性化”成为一种时尚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却指出:中性化并不可取。他从性别理论上解释说,中性化是一种“无性化”,它忽略了客观存在的**性别差异。而真正值得倡导的是“双性化”的人格,它集合了**性别的性格优点,更容易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孙晓云对笔者表示,“‘双性化’本来是个很好的理念——**相互学习,有助于**两性摆脱传统文化对性别的束缚,但到了中国,‘双性化’却被许多人误读为‘中性化’,被扭曲了,走火入魔了。在这样的误导下,**变得越来越阴柔、越来越‘娘娘腔’,而阳刚则日渐远离。女孩变得越来越刚强,越来越‘假小子’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也越来越稀少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中性”或是“双性”,也许只是名称的不同,反映出的却是性别知识的缺乏。
中国科大男研究生李昌根坦言,“刚开始看到‘伪娘’时,自己想上去踹他两脚,骂他两句。太奇怪了,如果是性别错乱就去整成女性,然后参加‘快女’啊!跑来参加‘快男’,恶心不?”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刘著属于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认同(即通俗所言的“性别错乱”),形成这种不认同心理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而在看了媒体的诸多报道和专家的解读之后,李昌根的看法正在转变,“这也许是一种病吧,我开始同情他们了。”
“伪娘”将青年人群中的性别问题带到大众面前,而少年人群中也潜伏着“**危机”。孙云晓在近期出版的《拯救**》一书中发出警告:十余年来,**在现代教育和家长的宠溺下正变得越来越女性化。“现在的教育方式的后果将在30年后才能体现。如果把**当女孩养,我们会失去一代男人。”
面对这些性别问题,长期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中心负责人孔燕副教授告诉笔者:“现实生活中肯定有这种情况,但还没有统计数据证明当今青年群体中这种所谓的‘泛性别’现象非常普遍。社会心理学中常用‘性别角色’来讨论这一类的话题。性别角色会受时代、文化影响,其中主要的文化影响来自同伴。青少年期追寻新事物,模仿偶像,很正常。现代社会对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性持宽容态度,这也是社会开放进步的表现。”
实习生 杨茜
- 2010-05-25我们走进“TA时代”:双性化、中性化还是性别错乱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