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约大医院 24小时内予以反馈结果
北京日报讯 (记者 方芳) 完善双向转诊和预约挂号制度是此次医改方案提出的重要举措。记者昨天(23日)从市医改办获悉,为了推动社区转诊预约,本市要求大医院对社区提交的预约挂号,原则上应在24小时内予以反馈结果,并在一周内安排解决预约挂号。
“在社区看病,社区大夫能帮着预约转诊到大医院当然好,但是我觉得现在大医院本身号已经那么难挂了,怎么可能给社区留出号源来,如果大医院敷衍社区或者拖着不给怎么办?”通读了医改方案后,市民李女士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昨天,医改办明确表示,医院要为对口社区卫生机构开通预约挂号绿色联系通道,安排专人负责社区转诊工作,对社区提交的预约挂号申请原则上应在24小时内予以反馈结果,并在一周内安排解决预约挂号——这无疑给患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都有对口支援关系,转诊预约挂号服务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原对口支援关系,按照相关标准为辖区内确需转诊的门诊患者提供,急诊患者除外。
不过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也提醒广大市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是帮着居民挂大医院的号,而是市民在社区首诊,经过诊治后确需转诊的,才会帮助预约。
此次医改方案提到,要建立“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康复返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但有医院院长表示,“小病在社区”的说法很多市民不认可,虽然医生清楚大病小病的区分是病情而不是病种,但很多市民理解小病就是感冒发烧,而感冒发烧也可能病情恶化。因此,院长们建议用“首诊在社区,慢病在社区,健康咨询在社区”的提法。
另据了解,今年,本市将在全市大医院继续完善预约挂号服务,重点是复诊预约和社区转诊预约。复诊预约由接诊医师或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在患者就诊、出院当日予以预约登记,开具预约单确定复诊时间。
三级医院院长、18区县卫生局长热议医改方案
呼吁尽快出台医疗机构规划
北京市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的第二天,全市18区县卫生局局长、50家三级医院院长、市卫生局、市中医局、市药监局处级以上干部近300人聚集一堂,对新医改方案进行学习和讨论。
白玉光(通州区卫生局局长):我希望能够尽快编制完成医改方案里提到的首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特别是三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等,避免各区县各自为政。
沈颖(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我建议恢复儿童医院的传染病病房。现在北京的两家儿童专科医院都没有传染病病房,这不利于院内传染控制。据我了解,上海已经由原来的3家儿童医院发展到了7家,并且分布合理;重庆新建了3家儿童医院,呈三角形分布;南京批了4个儿童医院,分布位置也在城市的四个方向。
李宁(北京佑安医院院长):作为传染病医院,目前我们接收的病人已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急性传染病为主变成现在慢性传染病为主,合并症多,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多个专业的综合诊断救治能力。传染病医院需要向着综合医院发展。
蒋景春(宣武区卫生局副局长):为了配合医改,宣武区建立公共卫生大厦和家庭卫生保健大厦。公共卫生大厦计划今年年底开始建设,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信息中心都将迁入其中,使公共卫生资源得到整合。而家庭卫生保健大厦将于明年开始建设,把妇幼保健服务、心理诊室、计划生育服务和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都放在一处,方便市民。
徐泽昌(燕化医院院长):我们医院是北京惟一社会资本举办的三级医院。由于此前无法给医务人员落户,人才引进一直是我们头疼的问题,此次医改方案中提到,我们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立医院将享有同等待遇。此外,对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收入将免营业税,也使我们在发展上拥有了更多空间。
新城南城郊区县 扩建综合大医院
通州已经决定建4家区域医疗中心,朝阳和昌平计划各建5家三级医院。目前一些区县已经开始进行各自的区域医疗中心规划。根据正在网上征求意见的本市医改方案,今年年内,本市将完成首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编制,统筹规划全市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
根据规划,本市每30万至50万人口聚居区将拥有一家三级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周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市民看病不必都扎堆城里。
规划将推动目前中心城区相对集中的大医院向新城、南城和郊区县扩展。目前已有一些医院和区县开始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外迁、扩建和医疗机构布局。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南部,天坛医院将从崇文迁往丰台花乡;同仁医院亦庄院区继续扩建,满足这里70万居民的主要医疗需求;北京口腔医院也计划南迁;南部还将再建一家儿童医院。
在回龙观等新社区,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分院将于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昌平区卫生局局长杜介绍,包括这家医院在内,昌平正在规划构建5家三级医院。朝阳区规划在相对偏远的北苑、望京、东坝、定福庄、垡头五地分别建立一家大医院。在通州新城核心区拟建设4家区域医疗中心。
市卫生局表示,医疗资源的规划配置面临着一些难题,最突出的就是无法预期城市的发展速度。以亦庄为例,同仁医院亦庄分院,从开诊初期的门庭冷落,到现在的供不应求,不得不加紧扩建。此外,现有大医院建的分院,将成为未来当地的区域医疗中心,但分院的人员编制、财政投入等,是由属地负责还是由本院所属的管理部门来统筹,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能边摸索边调整。
【新闻时评】
医改显效需时日
毛颖颖
2010年,堪称中国医改的攻坚之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等将全面迈进实质化阶段。作为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龙头,北京势必要在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做更多工作,将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办好办实。这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乎首都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大背景下发布并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内容看,无论是“提高医保报销上限”,还是“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个方向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目标都在于通过深化医改,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即“平时少得病、得病有保障、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这无疑让大家充满了期待。
不过,医保是世界性难题。如何为全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还要保证这种服务的公益性和效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至今都没有找到一种能让社会各界普遍满意的模式。而各国纷纷推进的医改均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牵扯到千头万绪的利益,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激烈博弈。因此,医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产生明显效果也不可能是在一朝一夕。
具体到北京来看,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投入金额从2005年的54.9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139.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6.2%,高出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7个百分点,2010-2011年,计划安排的政府投入更将高于337亿元,但依然存在着许多困难。特别是北京医疗卫生事业具有既要服务于本市,又要应对全国患者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的显著特点,优质医疗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公立医院改革的难度也很大,这些都必然导致北京医改的进程长期、复杂、艰巨。对此,我们既要相信政府会全力以赴,把医保这个世界难题解决好,又要理解医改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现我们对医改的期待也需要一个过程。
- 2010-04-24社区预约大医院 24小时内予以反馈结果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