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访长沙疑似地沟油黑加工点实录
长沙县暮云镇莲华村地沟油加工的黑点,设备十分原始、简陋。
“我们这里的油谁出价高就卖给谁” 记者多次被油老板骑电动车
疑似地沟油黑加工点实录
来源:湖南电视台-etv《法制周报》
《法制周报》见习记者王城长 文/图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朱春先
疑似地沟油非正常加工点,大都潜伏在长沙城郊结合地带的民房内,有些甚至就在铁道旁、高速公路边上。一般是几间简陋的房屋,几十个油桶,几个装油池,再加上几个掏地沟油的人。为了尽可能接近真相,本报记者持续一个多月,对长沙的一些疑似黑加工点进行了调查,到的加工现场令人怵目惊心。
//实录一//
一次侦察与反侦察的较量
四月的长沙,一连下了十多天雨。这样的天气,给本报小组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很多黑加工点都是露天作业,遇上雨天就暂时歇业。
2010年4月16日,长沙转晴。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可以出发了。在长沙地沟油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的魏广生(化名),作为打击地沟油黑窝点的,与本报记者同往。曾先后出入过多个黑加工点,与部分黑加工点老板有过业务接触的魏广生,心里有本长沙地沟油加工作坊的地图。
上午7时30分左右,小组来到河西岳麓山大学城附近。这里地处城乡结合部,分布着大量的潲水猪养殖场,是地沟油的重要聚散地。
“一般的地沟油黑作坊都接近原料产地生产,这样运输成本较低。”魏广生说。
上午9时10分左右,面包车经过麓山南路后湖一带,终于来到了一个遍布艺术画廊、美术培训学校的棚户区。(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狭长的小巷中间,有一棵老樟树。
“那个樟树附近的小弄里头,就有一个。”魏广生说,“我把车子停到外面去等你们,你们步行过去,大概500米左右。如果遇到情况,你们就原路返回。”
不到三米宽的小弄尽头,隐约可见一些加工地沟油的痕迹。在小巷转入小弄的口子上,还有一张大铁门。
记者到达时,铁门没有关,一个40来岁、身高1.7米左右的女子在门框靠着,另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正准备发动面包车往外走。
“老板,我们是生物柴油厂的。听朋友介绍,您这里有便宜的地沟油卖,我想来你这里调点油。”记者挎着一个皮包,俨然一副买油老板的摸样。女子并不热情,还有点质疑:“我们这点小,没有多少油。近来城管管得严,拖油的三轮车不准上路,大部分捞油工买不起面包车,就不做了。”
“我们只卖给固定的客户,这样安全一些。”中年女子补充道。
面对“冷遇”,记者抛出“长期要油、价格可以适当提点”的砝码。“我们现在每天正常情况下只能出200公斤-300公斤油。定点送给一个化工厂,10多年了,从不外卖,价钱再高也不卖。”当记者再三打探他们长期送油的厂家时,女子开始警惕起来。
记者再次试探性地向中年女子问道,“听说现在调油都要有营业执照,你们有这些手续吗?”
“当然有,我们的手续是齐的,营业执照、环保许可证都有。”
由于是,记者没有要求查看其手续,该加工点是否如她所言有一切合法的手续,也就无从证实。
就在记者与中年女子进行交流时,另一名记者来到巷子的尽头,看到了让人怵目惊心的一幕:一个破旧的帐篷下,2个大的水泥池里面装满了地沟油,一名衣着脏旧的工人正在烧火炼油。当记者刚抽出相机想把加工现场拍下来时,却被棚下工人盯住,记者只好借故拍了几张外面围墙外面的建筑工地照片,匆匆离开。
临出门时,原先在加工点作业的工人跑了上来,对中年妇女说,他们在拍照片。中年妇女见此顿生警惕,强行要查看照片,在确认不是拍加工点现场照片后,才悻悻地离开。5分钟后,当记者离开现场大约500米时,中年女子又骑着电动车追了上来:“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
“买油的!”记者答道。(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买油拍照片干啥?”
“我们是摄影爱好者,拍下建筑工地的风景。”
“刚才那家黑作坊老板是河南人,我估计他们会跟出来,所以我把车换了位置。”当记者步行700多米,找到停在一个岔路口的魏广生时,对刚才发生的一幕,魏广生说,这早在他预料中。
//实录二//
“老板”称营业执照可以借到
4月16日上午10:20左右,面包车经过长沙市政府大楼,转上观沙岭路。在这条路的尽头,一个规模可观的地沟油加工点出现在记者面前——这是一个完露、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加工点。一名穿着绿色帆布衣服的中年男子正在整理油桶。
在正式接触加工点内的帆布衣男子之前,记者躲在面包车后,拍下了数张照片。
“老板,你好,听说你们这里油多油好,我们是生物柴油厂的,想从你这调点油。”记者问道。
“可以啊!你们要多少?”男子顺口接应,一只脚踩在油桶上。
“20多桶吧,像这样大小的油桶。”记者设法深入了解加工作坊的生产能力。
“我们这里平均每天可以出10桶左右,前几天卖了30多桶!过几天就有。”该男子表示。
交流中得知,该男子叫蔡某,益阳人,是这家加工作坊的老板之一。
近一个月的调查,记者对地沟油的价钱、行情都比较了解,提问也十分专业:“如果买的话,要多少钱一吨?”“4100,一分都不少!”蔡某不愿还价,“最近地沟油走俏,不好买。”
“河东某废油回收公司只要3800元左右一吨!”记者想把价钱砍下来。“3800?那谈不成。”蔡某望了望周围的油桶,靠着载着油桶的自行车,准备出去。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地沟油加工作坊老板都对风传的相关部门正在严抓地沟油、潲水油可能流入餐桌一事保持警惕。(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蔡某也不例外。
“这种事肯定有!不过,我这里的油谁价钱高就卖给谁,管他们拿去做什么,反正犯法的又不是我!”蔡某只在乎油的高价钱,不管油的去向。他还透露,长沙的很多地沟油是被江苏、浙江以及河南等地的人收走。
当记者提到公司收油需要对方提供一个正规营业执照复印件,以确保油的正规来路时,蔡某听后,迟疑了半分钟:“营业执照我们没有,不过你们要的话,我可以去帮你借!”
//实录三//
“油老板”骑电动车记者
4月16日14:30左右,记者随车从长沙芙蓉区进入了雨花区。天气转阴。
根据业内人士魏广生提供的地址,记者在长沙大道附近打探,一直没有发现地沟油加工作坊的痕迹。原本狭窄的郊区马路上,大型卡车接二连三,灰尘扬起。“那家加工点我3年前来过,可能搬了!”魏广生向记者解释。“原来这里是有一家,不过已经搬了。”一个专门收潲水养猪的妇女告诉记者,“可能在附近的川河村。”
1小时后,记者在黎托乡川河村发现了一家地沟油加工点——一间破旧的房子,一群人在前坪闲聊,右侧就是地沟油加工的地方,一名30多岁的男子正往火坑里添废渣熬油,炉火正旺,池子里的油被熬得“吱吱”响,传来一股烧焦的气味,油烟直熏人眼。
“老板,你这有油卖么?”记者走近一名30来岁的男子。“你要好多咯?”该男子带着重庆口音回答。询问中得知,该男子叫鲁某,重庆万州人。“大概要40桶左右,价钱怎样呢?”记者问道,“3900元/吨,一分都不少!”鲁某表示,“潲水油在涨,地沟油更俏些。”
眼见价钱砍不下来,记者要求看看成品油的质量。鲁某表示:“你要看货我必须看到你的车!”
气氛僵持半分钟后,一名60来岁的老人走了过来,嘴里叼着一根烟,也表示低于这个价钱不卖。
突然,一个20多岁的女子走到记者身边,说:“你们是记者吧?”而鲁某并没在意。记者有所警惕,摸出手机,假装接到一个电话,通话内容是关于公司收油的情况、价钱如何等等。
电话挂断后,记者接着问道:“你们这里每天能够生产多少桶油?我明天来拉的话能拉多少?”
“每天至少炼5桶油吧!明天来拉可以,要早点来!”鲁某说。
当记者提到买油要正规营业执照的复印件时,鲁某表示这些手续都有,不过要等开着卡车来拉油的时候才拿出来看。
在整个交谈中,鲁某只字没问买油的人拿这些油做什么用。业内人士透露,如果是正规的加工作坊,都会主动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并且会问对方买油的用处,还要对方有一个正规的公司证明。
记者留下鲁某手机号码,答应次日一早去拉油,转身离去。未想,在走出加工作坊300米左右,鲁某等二人跟了过来,当看到记者上的是长安面包车后,才放心地回去。
//实录四//
被转移的阵地
“这些黑作坊,最善于打游击,有的几个月一换,有的一年一换!”在长沙县暮云镇莲华村炼油厂时,暮云镇工商所所长袁杰向记者介绍。
4月16日上午11点半左右,记者随面包车,沿着坎坷、泥泞的土路,来到芙蓉区东岸乡合胜村,路旁池塘边堆满了生活垃圾。随行的业内人士指着池塘的尽头,说:“那附近应该有一家。老板是重庆那边的。”
为了不惊动加工作坊的老板,记者步行过去。而在池塘的尽头,记者只看到几间由几块木板组合成的棚屋,坪里有一些散碎的垃圾,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地沟油的气味。
“这原来应该是个地沟油加工作坊。”记者有些怀疑,就算搬了,也会有残留的油桶。眼前,却没有一个废油桶。
为了求证,记者来到隔壁的废品回收站打探,正在整理废品的工人张梁(化名)指着隔壁的棚屋,说:“那地方原来确实是地沟油加工作坊,最近地沟油抓得严,半个月前就搬了。” 不过,张梁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可能就在附近。张梁说老板是重庆巫山的,一伙有四五个人。
半个小时的打探,仍然找不到作坊下落——搬走,或许是做贼心虚;如果是倒闭了,或意味着少一些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但记者担心,这些黑作坊仍在暗地生存。
就在记者沿着池塘返回的路上,一辆载着装地沟油胶桶的三轮车而过。
被转移的地沟油作坊或许仍在某个偏僻的角落……
- 2010-04-26记者亲访长沙疑似地沟油黑加工点实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