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病真难

我们缺医生吗?

  “什么时候挂号不用排长队”?“社区什么时候才能来好医生”?“儿科医生缺口20万”……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转诊制度尚不健全、医师培养体系存在问题等,造成大医院专家供不应求,儿科、全科等部分学科的医生缺口大。本期话题邀请几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医生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对策。

  观点1

  挂专家号看病真难

  中国科学院教授 高 峰

  我已有多年没在国内看病了,母亲患了重病,我负责照看,才有机会亲身感受。

  尽管找了熟人帮忙,那天送母亲去大医院会诊仍异常艰难。我们全家一共出动了5个人,一个人凌晨3时去医院挂号,“大部队”7时出发,分头排不同的队,直到上午10时才终于见到医生,中午时分才轮到母亲化验。老人家在轮椅上坐了大半天,脊椎突出使得她疼痛难熬,真是没病也等出病来了。

  专家不足导致看病难 我感到,看病难根本就难在专家相对于病人的需求实在太少。

  我国目前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大约有200万名,分摊到13亿人口上,每千人口约有1.5名医生。这样的医生人口比似乎不算少,印度每千人口仅0.6名医生,而美国为2.7名。然而,分析一下我国医生的质量结构便暴露出了问题。我国医生拥有大学本科教育水平的只占约1/3,有医学博士教育水平的还不到1%。而在印度、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医生都需要接受医学博士教育。如果按医学博士标准,那么我们的医生人口比只有印度的1/40。

  大量医学生放弃从医 专家如此奇缺,为什么我们却没能增加专家的供给呢?近年来,接受医学教育的人数与实际利用人数明显不匹配。2005年,从医学院毕业者为57.5万,但有46万人没有进入医疗卫生领域;2010年,90万人毕业,54.3万人没有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也就是说,60%的毕业生转行做了其他工作。

  从整体来看,医生的收入普遍偏低。2008年医疗卫生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1.12倍,比一些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低得多。例如,电信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为全国平均工资的1.7倍,烟草制品业和银行业为2.1倍,软件业为2.6倍,证券业为5.9倍。成为医生,需要接受多年正规教育,而后要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工作压力、责任风险都很大,但其整体收入与付出之比,在社会上仍处于较低水平。难怪现在社会上“千军万马”竞争公务员岗位和垄断行业的岗位。

  岗位少堵塞医生发展机会 除医生职业缺乏吸引力外,对医生岗位的种种制度限制也是看病难的重要原因。

  公立医院一统天下,其他社会资源难以进入医疗行业,限制了医疗岗位的增长。在公立医院,医生的编制受到限制,医生与医院捆绑在一起:医生只能是某家医院的雇员。这种限制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将医生的职业发展机会凝固了:医学院毕业生能到三甲医院工作,就有成为专家的机会;而到基层医院工作,由于只能接触常见病、多发病,缺乏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很难提高医疗技术。为此,当医学院毕业生无法进入三甲医院时,他们选择了“放弃”。有限的三甲医院岗位堵塞了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医疗专家的机会。


  观点2

  提高分级诊疗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

  “什么时候挂号不用排长队”?“社区什么时候才能来好医生”?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老百姓。在现有医疗总投入和医疗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资源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不二方法。

  中国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富裕地区和贫穷地区、农村和城市、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这与中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直接关系。在经济及社会规律下,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社会资源都集中在大而强的地方。在医疗资源的分布上也是如此,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医院缺医少药,或是难以吸引合格的医技人才,老百姓只好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到城市、到大医院就医。

  但医疗服务和其他行业不同,仅仅通过市场经济的调控很难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理想状态,需要政府介入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议:

  1.政府的医疗财政投入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社区倾斜,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将有限的蛋糕多划分给上述地区。根据人口和现有的医疗配置,增加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在村落和社区建立医疗服务机构,消除方圆百里找不到一家卫生所的现状。

  2.对基层医院给予硬件支持,以政府补贴的形式配备基本医疗检查设备,满足老百姓基本医疗需求。

  3.加强基层医院医技人员的职业培训,增加大医院医技人员的技术支持,从现有医技人员和应届毕业生中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和基层医技人员。

  4.坚持公益性,由政府提供有吸引力的劳动报酬和福利保障,以吸引合格的全科医生和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随着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的解体,市场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形成,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到任何一家医院就诊。但老百姓医疗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对优质医疗资源的盲目追捧,使得他们绕开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大医院去排队抢号,甚至一些伤风感冒和慢性病开药都要去大医院,徒增了就医时间和经济成本。大医院永远床位紧张,而一些小医院由于缺少病人濒临倒闭。

  针对这种情况,分级诊疗制度急需完善和贯彻执行。建议:

  1.加快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科学定位各级医院的功能。合格的全科医生和优良的医疗设备使社区医院、一级医院、农村卫生所、乡镇小医院成为老百姓健康服务的第一位把关人。

  2.通过医保制度在报销范围、额度、比例等方面的限定,引导老百姓到基层医院进行初诊,基层医院对疑难病和大病进行转诊。

  3.建设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


  观点3

  有办法让医生不缺

  黄 燕

  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大医院要求临床医生要医教研都得做,医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临床,会加剧患者挂号难的问题。

  笔者建议,应兼顾改革临床科研制度和医生激励制度,让医生从复杂的科研工作中摆脱出来,全心全意投入到临床工作中。

  患者感觉“看专家难”的原因之一是医生工作效率不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就是将医生岗位细化。例如,鉴于资深医生稀缺,不妨为他们配备助理,让医生省出精力和时间多诊治几名患者。

  先增加数量再考虑质量 普遍的观点是,目前中国的社区医生从量到质均不达标。笔者认为,确保社区医生有足够的数量最为重要,而对于社区医生质的要求则不必那么高。现在对患者正确引导倒是当务之急,不妨出台各种鼓励他们到社区就医的政策。

  合理改善社区医生工资待遇(包括在其服务区域内为其提供先租后购的保障性住房,为其安居乐业创造条件),实行绩效工资制,将其奖金与工作量和公众满意度挂钩,是留住和吸引全科医师的重要举措。

  完善转诊制度,由社区医生决定患者是否应该去看上级医生。前提是,要提高社区医生的转诊自由度,他们应该与更多的医院建立转诊合作关系。

  专家只接诊转诊患者 建议取消专家号,专家只接受下级医生的适度转诊。与此同时,扩大普通门诊,可依据当日的就诊量来决定当日的医生出诊量。挂号收入可归出诊医生所有。大医院逐渐取消自由门诊,取而代之的是预约门诊。

  其实医生并不缺少,而是由于对患者和医生管理的制度不到位,造成“看专家难”。解决看病难,首先要从制度上改革。

  (作者系原中英学院医院管理研究员,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


  观点4

  儿科缺乏培训体系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会长 朱宗涵

  目前多数医院儿科医师队伍面临的不是蓬勃发展,而是举步维艰。

  据统计,2008年我国儿科医生仅占医生总数的1.62%,每千名儿童才有0.2598名儿科医生,与美国1.4558名儿科医生/千儿相比,我国至少还缺20余万名儿科医师。近几年,儿科医生的增加更是处于停滞状态。

  高校取消儿科专业 由于儿童大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理特征,所以儿科俗称“哑科”,需要医生技术水平更为精湛,这就需要后备军基本功扎实。

  1998年教育部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这一举措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目前儿科医师的来源,一是各级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二是攻读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三是其他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研究生,出于各种原因选择儿科就业者。前者在本专科阶段的儿科学教学安排远远少于原儿科学专业,只具备最初级的儿科知识。后两者人数仅占很小比例。

  在儿科专科培训制度和体系均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培养合格的儿科医师的确很难。

  培训体系尚未健全 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儿科医师,无诊治儿童急性传染病的能力,无固定的儿童急救专业医师。很多医院科室多实行经济承包制,导致青年医师不愿意或没机会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之儿科在医院地位较低,培训经费困难,医生接受培训和外出学习机会较少,临床经验不足,应急能力较差,对危重病抢救能力不足。

  若不尽快完善儿科专业培养体系,只能导致儿科医师队伍和医疗资源极端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政府投入不足 建设儿科医院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综合医院不断扩建门诊楼、病房楼、开建分院,而整体收益较低的儿童医院尚未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国内儿科学专业发展极不平衡,多数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儿科处于勉强维持状态,而且形成了恶性循环。

  建议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儿科的发展建设列入医疗卫生发展中。在积极建立儿童专科医院的同时,恢复综合医院内的儿科功能,大力发展社区儿科建设。(朱永基整理)


  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束晓梅:当前最紧张的是儿科资源。儿科医生稀缺、儿童医院缺乏,儿科医生工作量大、待遇低、不受重视,建议公立医院改革从重视儿科开始。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尹传贵院长:目前,二级以上医院儿科不同程度存在挂号检查、治疗住院排长队、人群拥堵、秩序混乱的现象,特别是在儿童疾病多发季节,大医院的儿科门诊病号等候时间都要在4个小时以上。平均每名医生一天要看一二百个病人,严重超负荷工作。

  造成群众对儿科问题不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儿科工作风险大、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低、社会不理解;二是医务人员、医学生不愿意干儿科;三是政府部门包括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儿科没有倾斜政策,导致设施、设备、人员配备不充足、不完善;四是大学儿科学专业设置过少,供不应求。应加大本科教育力度,强化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建设。提高儿科专业医务人员的待遇。政府要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建设儿科专业、儿科诊所、儿科医院。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出台具体举措,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从事儿科工作。要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强化儿童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儿童保健常识,不断提高托幼机构和其他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的整体健康保健水平。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要把主要工作精力和研究放在儿童保健工作上,而不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桑灵智多杰:医生缺乏的情况在西部地区更加突出,后果更加严重。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偏远的藏族牧区卫生所,连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问题还没有解决,医疗设施简陋,简单的阑尾手术都做不了,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非常高。建议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支持,培养当地医生,加大大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和扶持力度,采取特殊措施为每个乡镇配置流动手术车等。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卫生厅厅长李利:人才短缺是制约卫生服务能力的瓶颈,特别是基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很不容易。江西省把千方百计扩大医学人才资源作为推动医改的主线去抓,首先是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每人每年给2万元,省里配套1万元;其次为卫生院培养人才。要留住人才,须想尽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如投资建房,让他们有落脚之地。在城市,主要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待遇和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在职人员培养机制。(本报记者刘平安整理)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