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毕业生遭遇“滞销”
最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的博士生导师严隽陶既高兴又着急——由他一手创建的上海首届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今年就要毕业了。但这批肩负着填补“我国康复治疗师3.5万需求缺口”的“紧缺人才”临到毕业却出现“滞销”状况,连班上最优秀的学生都表示“工作难找,因为很多医院根本没有招聘康复治疗师的计划。”难道上万的缺口只是传说?
号称奇缺却工作难找
在上海西北角有家“小小虎幼儿园”,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家长慕名而来。据悉,创办者是一位美籍华人,擅长言语治疗,专门接收患有听觉、言语障碍的儿童,尽管学费上万,家长仍然“踏破门槛”。
“实际上,言语治疗就是康复治疗的一种。”身为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的严隽陶告诉记者,尽管康复医学在中国属于新兴学科,但需求人群并非新兴,一旦树立起康复理念,需求很大。
所谓康复理念,简单说,就是恢复功能。以骨科治疗为例,临床医学完成手术,康复医学就要开始行走训练,辅以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假肢等康复工具,让病患得以“重返社会”。
在国内,康复医学服务对象广泛,包括老年慢性病患、残疾人、医疗手术病患等,但康复治疗师却不多,甚至被冠以“奇缺”一说。据悉,按照国际平均每10万人对1-3.8名康复治疗师的标准,仅仅在医院,保守估计需要3.5万人,若加上现有的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需要30万人。
2006年,岳阳医院招收了首批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在学习四年的中、西医康复理论和疗法后,如今这批学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由于拿的是理学士学位,而非医学位,他们并不用参加刚出台的“住院医生培训计划”,但要命的是,这群“紧缺”的毕业生仍发现工作难找。“有些医院的人事部门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康复治疗师’!”大四学生施晓畅说。“解释”成了沟通的桥梁,去年年底,校方邀请了沪上30多家医院的人事、康复科室主任来校,面对面“推介学生”。
康复还要花钱吗
需要解释的对象,还有病患。在岳阳医院病房区有这样一道风景,一到下午走廊成了“康复室”,很多中风、偏瘫患者由家属搀扶着在扶栏边“练腿”。“大多数病患认为,康复是自己的事。”一位三甲医院的康复科医生对病患的话记忆犹新:在医院里,什么钱都能花,这个钱(康复治疗)不能花!
“但事实上,家人、护工的方法有时只会加重病情。”康复治疗专业的班长夏云曾在华山、华东等多家医院实习,她看到,很多手、脚痉挛无力的病患,由着护工、家属硬掰、硬拉。“偏瘫后手脚无力、中风后走路姿势不佳等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后遗症’,其实这都可以通过康复治疗‘痊愈’。”
目前,三甲医院均设有康复科,理论上,每个科室的病患在体征恢复后都被推荐到康复科。“康复治疗介入时间越早,恢复效果越好。”新华医院康复科主任杜青告诉记者,但现实中不少病人在术后一年发现“后遗症”无法恢复,才到医院“回炉”康复。
也因此,康复科经济效益堪忧,梯队建设“底气不足”。一位三甲医院的康复科主任直言:按照一个科室配一名康复医师、两名康复治疗师的最低标准,还有七八个名额缺口,但现在“实在养不起”。
三级医院填“缺位”
“康复科在三级医院成了‘弱势群体’,实际上,康复不应是三级医院的主要功能,这是浪费资源。”严隽陶表示,医院从事临床医学,三级医院更是担负治疗“疑难杂症”的重任,而在沪上各大三级医院,一大批慢性病患者本该进入康复治疗,却占用着病床、科室资源。
据悉,在国外,临床医学与康复医院的规模比例往往是一比一,有些医院旁边就是一家康复中心。国内康复治疗整体“疲软”,很多三级医院不得不担起“填”缺口的工作。一些心脏病患体征稳定后,仍住在病房吊“丹参”,病房外,床位需求一再告急,这令不少三级医院院长头疼不已。
目前,沪上有些“大牌”医生为缓解病房压力,在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出几百张“康复病床”,定期巡房。不过,康复需要过程,病床周转率不高,而“长期住满”的格局也从侧面暴露出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推进康复医疗的动力不足。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只有三级医院开出两三个康复治疗师的招聘名额。一边是“满床”的高需求,一边却是近乎“零”的招聘,难怪有专家指出,吹破康复治疗毕业生的“滞销”幻象,得靠病患、医疗福利机构等共同提高康复意识。
本报见习记者 唐闻佳
- 2012-04-13合肥:9类康复治疗纳入医保报销
- 2011-04-02北京首次将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纳入医保
- 2010-12-10宁夏:6岁以下残疾儿童可免费接受康复治疗
- 2010-01-06康复治疗毕业生遭遇“滞销”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