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身份证”上架难 亟待打通“最后1公里”
居民大家都不陌生,但您了解“食品”吗?“食品”即基于RFID(电子标签)技术所建立的食品溯源管理系统。借着物联网的东风,RFID 技术已然成熟,成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利器,并在生猪生产、物流配送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可消费者站在超市货架前,却依然很难选购到带有 RFID、可追溯的食品。上架难已经成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亟待破解的“最后一公里”。
简单来说,RFID 携带了相应食品的所有有用信息,经由相关的食品安全系统,可以对不同层次开放。譬如消费者只要在相应终端上扫描一下,就可以看到食品的产地、生长过程、施药施肥情况、是否冷链运输、何时分装上架,了解“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而零售商可能更关注生产和物流环节的信息,确保符合采购要求,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则可以通过该系统迅速锁定相关产品及消费者信息,技术采取措施;生产环节的作用就更直接了,更奇妙的是,通过社会信息的互联,还可以使肥料、兽药等上游厂商及时把握生产环节的动向,提供主动服务。
RFID 有这么多好处,现实中到了最终消费环节,却很难寻觅其身影。近日,记者走访了省城多家大型超市,生肉、蔬菜种类齐全、花样繁多,其间不乏一些知名品牌,但都没有可用于食品溯源的追溯码。超市销售人员表示,产品的相关信息在超市进货时,会加以了解并留有记录,但普通消费者并没有了解此类信息的途径。
而对消费者的随机采访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可溯源的电子标签并不了解,许多年纪较长的消费者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只有少数年轻消费者表示知道食品追溯码,但平时购物中并没有关注。
在生猪生产、物流配送等领域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的RFID,制约其跨越“最后一公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省城一零售巨头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产品尤其是食品都用上 RFID,当然很好,可是一把葱也装一个RFID ,成本太高了,消费者不会买单,所以很难推广到终端消费环节。他认为,政府应当对此予以适当的扶持和补贴,推进 RFID 成本在短期内降下来,进入到市场可以自发运作的阶段。
专家们则提出了一种短期内更为可行的办法: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应用较好的城市,RFID 在食品领域也主要集中在相对高端的产品,不可能一下全铺开。而商家要想控制成本,还要注意具体的方式方法,譬如加贴在一个集装箱上的电子标签,可以以数字追溯码的形式具体标注在其中的每件货品上,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记者从沃尔玛超市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该超市正在和省质监局洽谈合作,研究应用电子标签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尤其在超市已经建立的农超对接基地有望率先应用。 (王亚楠)
- 2010-09-28“食品身份证”上架难 亟待打通“最后1公里”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