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性发育早

调查称中国女孩性发育早过欧美人

  全世界均出现青春发育年龄提前的“年代趋势”,中国城区女孩发育年龄仅迟于非裔美国和智利女孩,初潮年龄早于除希腊和意大利以外的大部分欧洲国家,也略早于白种美国女孩

  “我女儿才九岁,就变大,是不是性早熟?”“我女儿十二岁初潮,是不是因为食物的问题?”对照自己那代人的青春发育进程,许多家长都在为孩子“提早发育”感到担忧。

  实际上,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均出现青春发育年龄提前的“年代趋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进行的调查显示, 和1979年相比,这一代中国女孩的初潮年龄提前了1.23岁,比10年前则提前了0.81岁。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期所做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中国城区女孩无论是发育的年龄,还是以初潮年龄为标志的性成熟年龄,在世界上都属较早范围。

  这一现象是祸还是福?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孩子越来越早进入青春期?

  发育提前不影响长高

  和公众印象中“发育年龄提前会影响成年身高”不同,中国女孩的身高和体重比1979年的同龄人反而有明显的增加。杜敏联教授认为,这也和营养改善,儿童生长状况改善有关。“群体的生长发育状况不能与早熟的个体状况相提并论。”她指出,以广州女孩为例,初潮年龄从1979年的13.17岁提前到2005年的12.22岁,但成年身高平均值在这两个年龄点却分别是156.27和159.4厘米。

  “所谓的‘初潮早,成年后长得矮’是针对性早熟患儿,正常人群并非如此。”杜敏联说,而对300多名广州从6岁到16岁的纵向研究显示,广州的发育指标与从发育到初潮来临的间隔时间为2.99年,从开始发育到成年身高的时间为4.80年,符合正常的发育进程,与国外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区的数据对比也趋于一致。换言之,发育年龄虽然提前了,但发育进程并未因之改变,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报告解读

  “经常有人把‘性早熟’和发育年龄的‘年代提前’趋势混为一谈,而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异常现象,一个是正常趋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顾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杜敏联教授指出,所谓的“早熟”是指比正常群体普遍的发育年龄提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征象),女孩和发育、初潮呈现;**睾丸增大、发育、变声和遗精。

  “年代趋势”:

  全世界女孩发育年龄均提前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了青春发育年龄提前的“年代趋势”。杜敏联说,在美国,女孩初潮年龄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12.8岁,提前到2001年的12.5岁。而1997年调查进一步揭示,白人女孩的发育和初潮年龄分别为9.9岁、12.9岁,黑人女孩更早,分别是8.9岁和10.4岁。

  此前,国际上将女孩“8岁以前出现、发育,10岁前初潮”界定为性早熟。“根据上述调查,美国儿科内分泌学会建议性早熟的诊断标准被修改为白人女孩早于7岁,黑人女孩早于6岁。”杜敏联教授说,实际上,中国女孩也出现了类似的发育年龄年代提前趋势。全国历年来对城市女孩初潮年龄的调查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为15.6岁,而到了1995年已提前到13.08岁。

  中国女孩:

  初潮比十年前早0.81岁

  为了解当代中国孩子发育年龄变化的准确数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组织了广州、福州、南宁、武汉、北京、上海、青岛、重庆、天津等九大城市的十个儿科医学中心,对**、女孩各约2万人进行了横向调查,了解体格生长和性征发育情况。同时,由杜敏联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对广州近300名1992~2002年发育情况的个体纵向调查。

  九城调查结果显示,近25年来,中国女孩初潮年龄呈提前趋势。当前中国女孩开始发育、生长和初潮的中位年龄分别是9.20岁、11.16岁以及12.27岁。和1979年相比,这一代女孩的初潮年龄提前了1.23岁,比10年前则提前了0.81岁。当今中国**青春期启动(即睾丸增大)、开始发育和初次遗精的中位年龄分别是10.55岁、12.78岁和14.05岁,也比过去有所提前。


  这一趋势与全球趋势相同,即越晚年代出生者的发育年龄和性成熟年龄,比前几代明显提前。

  城市女孩:

  性成熟略早于白人女孩

  “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中国城区女孩无论是发育的年龄,还是以初潮年龄为标志的性成熟年龄,在世界上都属较早范围。”马华梅将九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最接近时期进行的青春生长发育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后,得出这一结论。其所选样本来自包括中国香港、日本东京、韩国安山、泰国曼谷、伊朗德黑兰、印度富余阶层、土耳其德尼兹利、西班牙马德里中等阶层白人、意大利北部、希腊雅典中等阶层白人、丹麦哥本哈根白人,智利圣地亚哥、美国(多种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荷兰四大城市的荷兰人、摩洛哥人和土耳其人。

  调查显示,中国城区女孩的发育年龄仅迟于非裔美国和智利女孩,初潮年龄则早于除希腊和意大利以外的大部分欧洲国家,也略早于白种美国女孩。

  原因分析

  营养健康状态显著改善

  根据流调结果,研究者认为当代中国孩子较早发育的主要原因可能和中国经济腾飞、儿童营养健康状态显著改善有关。至于公众猜测颇多的“环境中的雌激素等内分泌干扰因子是否发挥了作用”,马华梅副教授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确切的研究成果公布。”

  光照过度也是可能原因

  马华梅说,光照过度也是导致儿童性早熟的可能原因。“当人在夜间进入睡眠状态时,松果体会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褪黑激素能抑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可防止性早熟,而光照恰恰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她解释,中国南方因光照时间长,南方孩子的生长发育启动时间要略早于北方孩子。

  过度光照主要来自阳光。理论上也可来自灯光,如长时间的电视、电脑显示屏光照射等。“不过,我们不主张给孩子开灯睡觉,主要是因为可能影响孩子的眼睛发育和睡眠质量,而不是说‘开灯睡觉一定会催孩子早熟’。”她说。

  误区剖析

  误区剖析1:

  九岁发育不算“早熟”

  经常有些家长见孩子9~10岁发育,就急着来看医生。“家长不必过分担心,现在中国正常女孩开始发育年龄是9.2岁。”杜敏联教授表示,9~10岁发育不符合前述的早熟年龄。但去医院进行相关评估还是合理的。例如了解生长情况,骨龄等。

  她指出,发现孩子有早熟现象,需要先鉴别“真假”。过去所说的真性早熟现称为中枢性性早熟,此类早孩从增大、发育到初潮来临的整个发育进程与正常孩子一样,只是发育启动的时间提前了。假性早熟现称外周性性早熟,例如有的孩子误吃避孕药,几天后就会发育,两周到四周后便阴道流血。

  “有些家长一听是‘假性’的就放下心中的大石头,其实未必如此乐观。”杜敏联教授解释,中枢性性早熟可分为两种,即包括垂体瘤等脑部肿瘤在内的脑部病变引发的(器质性)和查不出原因的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器质性中枢性性早熟**常见,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则以女孩高发。外周性早熟虽然有部分患儿是因外源性激素物质摄入,身体排出激素后可恢复正常。但相当一部分外周性早熟因某些内分泌疾病、内分泌肿瘤所致。

  在鉴别“真假”之后,如果属于真性早熟,**要做磁共振以排除脑部病变的可能,而女孩如果小于六岁,或者发育进程过快,从发育到初潮出现的时间不到两年,或者骨龄生长过快,也需要做磁共振检查。

  误区剖析2:

  骨龄大不等于“早熟”

  性早熟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当属身高。尤其是中枢性因素引起的早熟,因性激素过早分泌,骨龄增长快,骨骼过早闭合,生长时间因此缩短导致身材矮小。

  但是,排除了脑部病变可能后的中枢性性早熟,也不一定都需要治疗。“有些孩子虽然骨龄提前,但身高也与之平行,例如有些七八岁的孩子骨龄已到十岁,但身高也达到十岁孩子的标准。”杜敏联说,如果骨龄预测孩子的身高不低下,一般不需要治疗。现在社会上对骨龄检测过于迷信,在专科医生眼里,骨龄大和早熟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第一次就诊评价认为不需治疗时,应过4~6个月后复查其后的变化。也有些孩子骨龄以后才加速。

  误区剖析3:

  打生长激素不是必用治疗方案

  早熟治疗的另一误区是为改善成年身高“一定要打生长激素。”杜敏联指出,有些医生凡是早熟都应用“延缓骨龄的药物+生长激素”的治疗方案,这是违反相关领域的国际共识的。“国际共识”指出此方案不推荐作为性早熟治疗的常规方案。

  误区剖析4:

  牛奶豆制品鸡肉非直接“祸首”

  在食物方面,公众非常担忧“吃出性早熟”的问题,近年来牛奶、豆制品、鸡肉等纷纷“中”。对此,杜敏联教授指出,某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塑化剂、避孕药等,可干扰性激素的正常水平。但从总体上来,食物因素与性早熟并无直接联系,而属于间接联系,家长没必要过度担忧“吃出性早熟”。

  她说,前段时间关于“奶粉中添加雌激素,婴儿吃出房”的传闻已被证明是商业闹剧。“奶粉中添加雌激素,既不改善口感,还使生产成本增加,商家为什么要添加?”她表示,豆制品中含有植物雌激素,但含量不多,没有报道过因吃大量豆制品而导致早熟的案例。“家长没必要因噎废食。”她认为,比较好的预防性早熟方法,就是营养均衡。

  提醒:女孩10岁前初潮应问诊儿科内分泌专科

  杜敏联说,近20年来,国际国内性早熟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但近5-7年似乎已经到达一个平台,没有再升高趋势。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