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涨价年年有
临近“十一”黄金周,四川、贵州、天津、云南、安徽等地多个景点门票纷纷涨价,涨幅有的甚至达到70%。这是今年以来国内景区首次大规模提价,也是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发布“限涨令”到期后的又一轮涨价风潮。
近些年,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几成惯例:每逢黄金周来临,各地风景旅游名胜就要开始涨价。年年如此,今年也没有例外。我想,在国家相关“限价令”的控制下,各地景区已经“憋”了“好久”,一旦“时机”成熟,在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之际大幅提价,大概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我国景点当前的门票价格与居民收入不相称。国外很多风景区都是免费的,即使收费本来就很低。”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接受记者时介绍说,美国一张全国国家公园的通用年票只有50美元,韩国景点门票价格一般在7元到20元,意大利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足他们人均月收入的1%。
瞧,人家国民收入比咱们高,但景区门票多便宜啊,不像我们国家,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老百姓一看到门票价格,就望而却步了。有的地方,一辈子可能只能去一次,那门票价格高得让人心疼啊。
事实上,景区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门票价格的一涨再涨,尤其是每逢黄金周之前的这种“趁火打劫”行为,让消费者的压力剧增,也会激起公众心理反感,会逐渐延伸到其消费行为上。现在大众的消费理性日益提高,凡是漠视消费权益的行为,必然会引发某种市场性的消费抵制,这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事情。
关于门票提价,景区管理者们纷纷打出成本提升牌,不断“喊冤叫屈”,言下之意是,再不涨价根本就无法维持运营。对此,公众并不这么认为———此前不涨价咋也能活下来呢?
公众认为,这是明显的“挂成本的羊头”卖“利益的狗肉”。社会的质疑不是没来由的,跟风涨价、黄金周之前的“趁火打劫”———看看这些附着在景区门票提价行为之上的诸多“特征”,裸的利益动机已经昭然若揭了。
其实,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作为经济单元,景区想要赚钱也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直到如今,中国的景区仍然习惯于只靠提高门票价格来增加收入,而没有别的副产品可以增加创收手段,这不能不说是整体行业的悲哀。
由于收入来源主要靠门票,所以只要成本略一抬高,景区就要急不可待地提价。也正因如此,为了牟利,除了涨门票之外,景区管理者也没有别的“招数”可用。
在我看来,这是景区无视公众感受和社会消费压力,屡屡蛮涨门票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句话:景区门票不断上涨,这种功利短视,透支的不仅是消费潜力,更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值得警惕和警醒。
可以说,只靠提高门票来赚钱,景区永远没有大出息的。美国人的迪斯尼之所以很“牛”,就因为它拥有票房、纪念品、电视、知识产权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如果只靠卖门票生存,恐怕就没有今天遍布全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乐园了。无论从自身可持续运营还是从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来看,景区赚钱都不能只靠门票涨价,而要在服务拓展、旅游消费品生产等方面谋求更大的收益。
中国的景区管理者们,除了涨价,是否应该学点别的?
- 2009-09-30景区涨价年年有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