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80年代

长江野生鱼“有毒” 专家称不新奇80年代已出现

  长江野生鲤鱼与鲶鱼“有毒”!昨日,一则关于多省长江野生鱼被检测出“环境激素”,可致性早熟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被点名的城市包括重庆、武汉、南京以及马鞍山。有消息称,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在这四市的野生鲤鱼与鲶鱼体内,检测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部分鱼体内还检测出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

  怎么会突然爆出这条消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昨天,本报记者专访了绿色和平组织水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武毅秀,她告诉记者,当初几次来南京,共选取了8条鱼样本,均检测出“环境激素”。她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在南京寻找长江野生鲤鱼和野生鲶鱼,并拿去检测的内幕——

  内幕全披露

  4次来宁才买到长江野生鲶鱼

  一共买了8条鱼,条条“有毒”

  北京东城区新中街68号是绿色和平组织在大陆地区的唯一办公地点,这里有50多名成员。此次《“毒”隐于江》就是水污染组的调查成果,昨天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该组的负责人武毅秀女士。

  “野生的鲶鱼太难买了!”

  今年1月到3月,武毅秀以及她的7个小组成员,在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马鞍山、南京四座城市采集野生的鲤鱼与鲶鱼。

  提起四个城市的采集过程,武毅秀对南京的印象最深,因为在重庆和武汉都能轻松买到这两种鱼,可在南京却遇到了麻烦。两种鱼都非常少,为了买到鲶鱼,他们甚至4次来南京。

  第一次来宁,向南京市民打听情况后,武毅秀和小组成员了解到三汊河附近渔民比较多,便想着到那里买些新鲜鱼。

  “2月份南京是冬天,又赶上过年,江面上打鱼的渔民非常少。”武毅秀和小组成员,每天早晨5、6点钟便赶到三汊河等渔民,连着三四天也没能买到他们想要的样本,没办法只能等过年之后再来了。

  等到3月份再来南京的时候,三汊河附近卖鱼的渔民明显多了起来。武毅秀很快便买到了鲤鱼,可是鲶鱼却怎么也买不到。为此他们又来了南京两次,最终还是跑到三汊河下游的栖霞区附近,在大道河买到了他们需要的鲶鱼。

  为什么选择鲶鱼和鲤鱼这两种鱼?武毅秀告诉记者,因为这两种鱼是长江流域最常见的鱼类之一,也是老百姓最常食用的鱼类。


  8条鱼都检出“环境激素”

  “我们在南京取了8个样本,其中3条鲤鱼取自南京三汊河,1条鲤鱼和4条鲶鱼取自南京栖霞区的大道河,所有样本都是由当地渔民提供的新鲜活江鱼。”样本在收集到之后均由锡箔纸包装,冷冻避光保存,随后被运送至位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绿色和平组织研究实验室。

  检验显示南京8条鱼样本中均检测出壬基酚、辛基酚和全氟辛烷磺酸。

  据介绍,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以及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的化学原料,而全氟辛烷磺酸则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地毯、造纸、防水涂料、消防泡沫等产品中。壬基酚、辛基酚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以及雄性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而全氟辛烷磺酸对神经、内分泌等亦有干扰作用。

  而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显示,南京鱼样本汞、镉含量在四个城市中最高。“4条鲶鱼肝脏汞含量的平均值是0.11毫克/千克。”

  公布此次调查报告,武毅秀的初衷并不是要告诉市民这两种鱼不能吃了,而是要告诉大家,这些危害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其中很多污染物质,在国外已经明令禁止使用,而在国内连监管都还没有。(张筠 王娟)

  我们更关心

  长江野生鲤鱼鲶鱼含“环境激素”

  那长江野生鲫鱼能没事吗?

  “长江野生鲤鱼鲶鱼有毒”,这条消息让许多爱吃江鲜的市民心有余悸。南京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一直买超市里的长江野生鲫鱼,如果长江里别的鱼有问题,那这种野生鲫鱼还能吃吗?记者昨日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省海洋渔业局的相关专家。

  “水体污染了,鱼最先受害。”江苏省海洋渔业局渔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对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发表的《“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的真实性尚不能确定,但他坦言,“根据我这么多年工作的经验,随着沿江工业的发展,长江水污染了,受污染的鱼应该是有的。”这位负责人说,目前他们已经布置沿江几市的渔业部门,对进入水产品市场的长江野生鱼类加强检测并抽查。

  “如果水环境中有不易降解的、或是达到一定浓度的污染物,首先受害的肯定是水生生物。”他介绍,在发达国家,一些水生生物是作为环境标志生物,用来检测环境质量的,不过我国还没有这样的标准。“我们主要对养殖区域内的环境和水产品质量进行监管,对于长江这样的自然环境水体更注重PH值、氮、磷等指标的监测。”

  “而且,如果长江中有鲤鱼、鲶鱼受了污染,难保别的鱼就不会被污染。”这位负责人坦陈。(石小磊)


  惊心还是放心?

  上世纪80年代鱼体内就检出这些成分

  听到“有毒”,北大教授很淡定

  “这些成分在80年代的鱼体内就已经有发现了。”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胡建英对于这样的新闻显得十分“淡定”,她说:“这在我们看来,都不是"新"闻了。”

  胡教授表示,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学者专家就开始研究水体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了。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很多水体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些成分并不可怕,关键是它的浓度。”胡教授说,此次长江野生鱼调查,发现其实鱼体里面毒素的浓度并不高。“这些浓度大多还在人体可接受的范围内。”

  胡教授说,没有必要谈“毒”色变。在她的研究生涯中,发现鱼的身上都带有一些“毒性”成分。“人类对自然的研究总是有局限的,就是水体中现在还有很多说不明的成分。”

  “我天天研究水,和里面的各种物质打交道,但我还是照样吃鱼。”胡教授说,现在我国的水产品“毒性”还在可控范围之内,但这份报告还是敲响了警钟。“政府当务之急是尽快摸清当前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特别是需要建立化工产品从"出生"到"死亡"的档案表,并加速出台管理规定,来逐步减少、限制并最终消除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调查数据本身并没有太多意义,但建立对化学品的管理体制已刻不容缓。”胡教授表示。(王娟)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