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白馒头

告别“白馒头”面粉增白剂在中国穷途末路?

   在食品安全领域,对错并不以声音大小决 定,真相也许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最终抵达

  面粉增白剂 到底啥东西?

   “面粉增白剂 ”,在中国似乎要走到尽头了———今年12月15日,卫生部发布征求意见稿,拟于明年12月1日起在面粉中禁用增白剂。增白剂存废之争,终于接近尘埃落定。

  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角力,科学与阴谋,民意与管理,在交战中渐次面目不清,让人如坠云雾。

  面粉增白剂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会不会危害人体健康?请随本报记者一起探索这个化学品的坎坷身世。


  1、来龙去脉

  1985年由广东南方面粉厂引进,随后走向全国

  小麦,世界总产量排名第二的农作物,在中国多被磨成面粉来做馒头、面条等。

  人们发现,初磨的面粉会出现气体代谢———面粉粒及附着的微生物要呼吸,色素和脂肪要氧化———这个过程产生热和水分,倘若储存不善,便会发热、结块,令面团颜色发黄 、黏性过大。因此,面粉初磨后一般要贮存2-3周,行内称之为“熟化”。一些小作坊由于贮存条件不佳,偶尔会把面粉“熟化”到发霉。

  据曾任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食品添加剂 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与增白剂打了数十年交道的杨冠丰介绍,1985年左右,广东南方面粉厂引进了一种添加剂,可将“熟化”过程减少到2-3天,从而避免面粉霉变。

  除了促进熟化,这种添加剂还能破坏面粉中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等色素,提高面粉的白度与弹性。那时它已在国外广泛应用,科学实验也证明,适量添加对人体无害。

  当时的面粉普遍含有麸皮,黄中带黑,卖相不好,南方面粉厂引进增白剂后,生产出高白度、弹性好的面粉,大受追捧。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食品加工业普遍用上了增白剂。

  根据1996年的国家标准,中国每千克面粉中最多可添加增白剂60毫克,而加拿大、菲律宾允许添加150毫克,韩国允许添加300毫克,美国仅规定“按生产需要添加”。最严格的是欧盟,当时英国尚允许添加50毫克,从1997年开始,欧盟全区禁用。


  2、信任危机

  “天然就是好的”观念普及,添加剂广遭厌弃

  作为全球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面粉增白剂 ”的中国普及之路曾一帆风顺,因为消费者喜欢更白的面粉。

  但是,一些乱象也开始出现:部分企业不顾用量和使用规范,随意添加;有的企业生产设备稳定性差,无法做到用量控制;增白剂本身的含量标签不准……消费者的实际摄入量,可能超出国家标准。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人财富的增长,一种健康观念也普及开来———“天然就是好的”。在此背景下,食品添加剂作为化工制品,开始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排斥。对此,国内食品加工业没有辩驳,只是用欺骗的方式来迎合市场。如今,面粉包装上常有“不含任何添加剂”的标签,事实上却普遍含有增白剂。

  上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对“非天然”的添加剂愈加反感,全球通用的面粉增白剂,与“苏丹红”、“三聚氰胺”一起在火刑柱上。

  于是,信任危机降临,关于面粉增白剂存废的交锋,也从此走向白热化。


   3、存废交锋

  国内出现两派对垒,并各有权威人士担纲旗手

  增白剂是存是废,国内出现两派对垒,各有权威人士担纲旗手。

  要求废止增白剂的反方,以原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局长王瑞元 为首。20多年前,正是他一手引进了增白剂,但自从赴欧考察回国,王瑞元发现国内面粉假冒伪劣甚多,靠增白来遮“丑”,遂对当年决定痛心疾首,甚至说“在有生之年如果看不到禁用,死不瞑目”。

  反方认为,增白剂在生产环节并非必需,纯粹是扮靓面粉“卖相”,于营养价值无益,反而会破坏其中的叶酸、类胡萝卜素等;增白剂分解出的苯甲酰、苯甲酸、苯酚需要肝脏解毒,对肝功能衰竭、肝功能损伤者不宜,即使健康人长期超量食用,也容易引起慢性苯中毒 。

  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支持这一观点,根据某门户网站调查,要求废止增白剂的网友超过九成。

  然而,正方同样权威。其领军人物为中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他坚持“增白剂是无害的”,国际上有严格的科学实验作证,且多数国家都在使用。

  问题是,网友认为这种科学里藏着“阴谋”,是在维护产业利益。

  “陈君石凭良心说话,骂他是没道理的。”杨冠丰 说,食品添加剂都要经过风险评估,确定某个剂量,在此剂量下,人体每天摄入都不会影响健康,“人家是做了实验的,你不做实验,光说‘可能有影响’就要废止,站得住脚吗?”

  “我国的添加标准是百万分之六十,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就算增白剂全部转化成苯甲酸,对人体都不会产生影响。苯甲酸是防腐剂,饮料里可以加到千分之一,大家都还喝可乐。确实有企业过量添加(增白剂),但这么多年来出过事没有?”杨冠丰认为,国内媒体和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过度敏感———倘若没有添加剂,多数食品无法储运,现代食品工业会全盘垮塌。


  4、终结令响

  四天前卫生部大转向,最后一个部委“堡垒”解散

  面对增白剂 的存废,中央政策也几度摇摆。

  在历次抽检执法中,质监、工商部门发现面粉一直存在增白剂超标问题。该意见反映到国家粮食局,后者遂拟定新的国家标准草案报批,明确提出禁用增白剂。

  2006年,卫生部发函征求意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表态“要禁用”;商务部则提出“扩大征求意见范围”,2007年卫生部向社会征求意见,历时两个月,但并未公布结果。

  随后卫生部提出“反对禁用”,食品添加剂行业、小型面粉厂也都表态支持继续使用增白剂。

  在多部门和民意的裹挟下,禁用声渐渐微弱,直到今年9月,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面粉增白剂”依然被列入面粉处理剂。

  12月15日,卫生部来了个180度大转向,在其征求意见稿中表明:“自2011年12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 。”“此前按照相关标准 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的面粉及其制品,可以销售至产品保质期结束。对面粉中违法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的,要予以查处。”禁用的原因是,增白剂已无技术上的必要性,生产时容易超标,消费者也不接受。

  最后一个部委“堡垒”解散,意味着“后增白剂时代”即将到来。消费者将会发现,夹杂着麸皮、色泽不均的面粉或许又会回来,货架上的馒头不再那么白了……

  增白剂的空缺会不会有替代品填补,从而产生又一个“”呢?一切还没有答案。


  面粉的感官鉴别

  色泽鉴别

  将样品在黑纸上撒一薄层,然后与适当的标准颜色或标准样品做比较,仔细观察其色泽异同。

  良质面粉:色泽呈白色或微黄色,不发暗,无杂质的颜色。

  次质面粉:色泽暗淡。

  劣质面粉:色泽呈灰白或深黄色,发暗,色泽不均。

  组织状态鉴别

  将面粉样品在黑纸上撒一薄层,仔细观察有无发霉、结块、生虫及杂质等,然后用手捻捏,以试手感。

  良质面粉:呈细粉末状,不含杂质,手指捻捏时无粗粒 感,无虫子和结块,置于手中紧捏后放开不成团。

  次质面粉:手捏时有粗粒感,生虫或有杂质。

  劣质面粉:面粉吸潮后霉变,有结块或手捏成团。

  气味鉴别

  取少量样品置于掌中,用嘴哈气使之稍热;也可将样品置于有塞的瓶中,加入60℃热水,紧塞片刻,然后将水倒出嗅其气味。

  良质面粉:具有面粉的正常气味,无异味。次质面粉:微有异味。

  劣质面粉:有霉臭味、酸味、煤油 味以及其他异味。

  滋味鉴别

  取少量样品细嚼,遇有可疑情况,应将样品加水煮沸后尝试之。

  良质面粉:味道可口,淡而微甜,没有发酸、刺喉、发苦、发甜以及外来滋味。

  次质面粉:淡而乏味,微有异味,咀嚼时有砂声。

  劣质面粉:有苦味、酸味、发甜或其他异味,有刺喉感。

  (摘自《食品感官分析与实验》)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