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数码毒品”吗?
近日,一则关于数码的新闻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这则新闻引用了俄克拉荷马州政府机构的一个声明,警告家长关注这类“”对青少年的危害。
“数码是一种音频制品”。网上的文章声称,当人们听着这类音频的时候,脑电波就会随之改变,大脑会产生和吸毒相似的化学变化。尝试“数码”的人,也会出现类似吸毒的反应,甚至成瘾。对于这种“”的原理,文章认为是由一种叫做双耳效应的现象导致的。这则新闻可靠吗?双耳效应是什么?要了解这些,我们得从脑电波说起。
神奇的“双耳效应”
上世纪20年代,德国医生伯格 (Hans Berger)首先发现了人的脑部存在放电的现象。伯格经过长达近10年的研究,排除了放电的一切其它来源,证明了他测到的电流来自人的大脑。此外,伯格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不同的状态下,人的大脑放电的频率不同。当人在清醒的时候闭上眼睛,大脑以大约每秒8-13次的速度放电,伯格称之为α波;当睁开眼睛时,大脑放电的频率明显加快了,这种波被称之为β波。
随着测量技术的改进,科学家们就不用在裸露的脑部上测量脑电波了。只需要在颅骨外放上电极就行了。这种更加安全并方便的新技术大大促进了对脑电波的研究,一些新的脑电波频率也被发现,比如睡眠时出现的θ波,以及深度睡眠时会出现的δ波。在发现脑电波以后,科学家试图通过改变人的脑电波来改变脑部的状态。譬如,让大脑以θ波的频率放电,也许就能起到催眠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不少,但是其可靠性一直存在争议。
在这些改变脑电波的方法中,有一种很受关注。早在1839年,普鲁士医生德夫(Heinrich Dove)就发现,当我们的两只耳朵同时听到频率有微小差距(譬如几十赫兹)的声音时,大脑会自动把它们混合成一种频率的声音,这就叫做双耳效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根据这两种声音频率的差距大小,我们的脑电波频率会受到影响和改变。例如当我们一只耳朵听到的是500赫兹的声音,另一只耳朵听到的是510赫兹的声音,差别10赫兹,而这正好落入脑电波中的α波的波段(通常是几赫兹到十几赫兹),我们的α脑电波就会受到影响,倾向于以10赫兹的频率活动。上世纪70年代,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双耳效应可以改变人的大脑状态,也可以成为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疗法。前述“数码”正是号称可以利用双耳效应,让大脑进入和吸食或者以后类似的状态,以起到吸食的效果。不过无论是双耳效应能否使人产生吸毒后的体验,还是可以治疗疾病的论断,都缺乏非常完备的证据。
声音当不了“”
2005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试图研究双耳效应能否让患有多动症的儿童集中注意力,不过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弗吉尼亚大学也开始了关于双耳效应是否能缓解疼痛和焦虑的研究。可以大致确定的是,通过双耳效应不太可能产生和服用甚至相似的大脑变化。
美国犹他大学教授汉森(Glen Hanson)曾表示:“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包括双耳效应在内的音频效应能够让大脑产生和滥用药品相似的化学效应。‘数码’本身也不会让人产生依赖性或者成瘾。这种东西相对来说是无害的。”他说类似的号称可以让人产生精神变化的音频制品频频在市场上出现,但是也往往迅速消失。同在犹他大学研究青少年心理学的教授伍里则解释了有些听“数码”的人为什么会出现明显的反应:“一些孩子非常强烈地期望能获得效果,所以出现了安慰剂效应。”换句话说,视频中听者的反应,并非来自“数码”本身,而是来自其心理暗示。一名相对中立的“数码”使用者在网上写下了他的经历。他写道:“这些声音改变了我的意识吗?恐怕没有,如果有的话,可能是让我进入了一种更安静的冥想状态。不过说实话,如果不是听着那些讨厌的声音,我可能可以更快地进入这种状态。”
虽然这些“数码”不是真正的,但它们往往含有突然的声调变化,可能损害听力。其实,可怕的并不是“数码”本身,而是很多青少年对改变精神的药物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这种好奇心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当孩子们戴着耳机天天坐在电脑桌前的时候,即使他们不在听“数码”,父母们也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拟南芥 色人(科学松鼠会)
- 2010-12-06真的有“数码毒品”吗?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