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要建遗体捐**纪念陵园 捐**建议获批复
据《今日早报》报道昨天(5日)是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从南山公墓扫墓回来的杭州人姚阿姨,看到昨天早报上《他们留下了光明和希望》的报道后,给早报打来了电话。
“我一位朋友也把遗体捐献了,现在想去给他送束花都没地方。”姚阿姨说,既然宁波有一座遗体捐献纪念陵园,那杭州能不能也建一个,让我们有个怀念他们的地方。
而昨天,记者得悉,杭州也要着手建一座遗体捐**纪念陵园。目前,正在商议选址中。
省内001号遗体捐**
提出建纪念陵园
朱强荣,一名市长信访草根联络员,正是他,向市政府信访局提出在杭州建遗体捐献纪念陵园一事。
上个月,陈小平副市长接到信访后,作出批示:请市卫生局、民政局、市红十字会研究提出意见。而目前,建陵园一事,已进行到选址阶段。
“根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浙大医学院接受的捐献遗体有200多位,省防盲指导中心等医院接受角膜捐献有100多位。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英雄!现在北京、大连、广州、上海,包括宁波,都建立了角膜遗体捐**纪念碑。作为杭州人,我多么希望杭州也有这样一座纪念陵园啊!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啊!”朱强荣很激动。
朱强荣,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浙江省001号遗体捐**、001号角膜捐献、001号角膜劝捐员。他1954年出生,下过乡,当过农民,做过木匠、钳工、机修工,最后一份工作是杭州百大集团物业部空调班技师。
到目前为止,朱强荣已成功劝说60人身后捐献角膜。
萌发遗体捐赠的念头
始于伟人身后嘱托
朱强荣萌发身后将遗体捐献的念头,跟伟人有关。1997年年初,值班的朱强荣从收音机里听到了逝世的消息。讲道,父亲留下嘱托,要求捐献角膜和遗体,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骨灰撒入大海。
朱强荣听后激动不已,“我别的学不了伟人,但身后捐献角膜总是可以做到的。”当天,他就打电话给浙医一院。
当时,角膜捐献还是个很陌生的词,接到电话的医生和护士还以为朱强荣在开玩笑,没听他解释就挂了电话。朱强荣又打了几次电话,还是被挂了。最后朱强荣直接找到医院领导,才成功登记捐献角膜和遗体。那一天,是1997年4月5日,捐献证编号是001号。
其实的家属
承受的压力更大
成为后,朱强荣开始了劝捐之路。而最先被他说服的是他的两个外孙。
劝捐的道路很坎坷,即使有人同意身后捐献角膜或遗体,家属们也不能接受。就像朱强荣的妻子早先说过的一句话,“死后还要让别人在你的眼睛上戳一刀,死无全尸,我接受不了。”
有人指着鼻子骂,有人直接赶人,还把遗体捐赠的倡议书撕得粉碎。朱强荣说,他都可以理解。
“其实遗体捐**家属比本人所承受的压力更大。首先感情上就很难接受。以后连扫墓的机会都没有。”
2005年,朱强荣接受了省防盲指导中心颁发的义务劝捐员聘书,正式成为一名劝捐员。要在杭州建立一座遗体捐**纪念陵园的想法,就在此时冒了出来。“这样一来,不但捐**家属们可以常来看看,悼念亲人,普通人也可以去接受爱的洗礼。清明时分,为这些英雄送上一束花,也很有意义。”
杭州市将建遗体捐献纪念陵园的消息传出来后,朱强荣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有了着落。“总算是对捐**家属们有个交待了,他们终于有地方悼念亲人了。”
新闻链接
2008年3月28日,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在镇海区大同公墓落成开放,成为浙江首个遗体捐献纪念陵园。宁波市政府还专门在陵园内出资建立了8米多高的遗体捐献纪念碑。已完成捐献的遗体捐**和角膜捐**的名字,也被永久地镌刻在陵园的两面纪念墙上。(记者陈翔)
- 2010-04-06杭州要建遗体捐**纪念陵园 捐**建议获批复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