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创新

着重培养新形势下的择业能力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总量迅速扩大。一些“热门专业”,如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毕业生绝对数量增长导致了过高的就业压力,而这种压力又引发了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的重新思考。

  择业能力大学生培养的新标准

  在我国,高等教育经历 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在精英化阶段,大学生的身份或毕业文凭的稀缺使高等教育处于“卖方市场”。而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由高校分配转变为社会选择,用人单位看重的不再是文凭或单纯的学习,而是文凭与成绩背后所承载的对于未来工作的胜任能力,雇主对离校生提问的内容也从“是学什么的”转到“能做什么”。

  发达国家的许多学者或组织对雇主要求的离校学生择业能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性质,改变着过去生产组织的性质,从而改变着整个社会。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要求,从而引起对承担人力资源开发使命的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

  传统模式培养下的学生,特别是对于以实践性见长的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离校生,其择业能力尤为值得关注。2005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在一项全国范围针对两类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分析与解决问题、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等能力是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方面。

  培养方式以择业能力为指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与其他学科相比,经管类专业的学习表现出三个明显特征:(1)极其重视交互性强的参与式学习。这是由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决定的;(2)极其重视合作学习。管理工作与沟通密不可分,管理教育与合作学习也密不可分;(3)极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无论是从学科属性出发,还是从快速变革的现代组织对于人才适应性的要求来讲,都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高择业能力人才培养逻辑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今,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种“仓储式”的人才以及那种只为了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好准备的学习方式已经过时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抛弃那种“知识袋”的学习模式,代之以一种基于行动的自主探究、自我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模式。

  对于离校学生择业能力标准的确立促使了高等教育培养标准、方法模式的系统改变,促使了高等教育的重心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学习。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教师则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话语霸权的拥有者和教化者,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已不再适应新的高等教育定位。


  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择业能力

  创业是一种创造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而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宗旨的创业教育,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大学教育的创业能力在学术性、职业教育之后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创业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是提高择业能力的过程。对于大学中的财经类专业而言,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培训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全面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团队沟通和协作等影响就业的基本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体验式学习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在面对设计好的模拟体验场景或项目时,参与者必须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谋求答案,并没有提前设定好的答案供参与者学习,从而获得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团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团队沟通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体验在团队的激发和教师的引导下,完全可以在一种“非限定化”的层面上得到升华。

  因缺乏择业能力的标准,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下迅速增加的离校学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员工胜任能力的要求。创业教育则通过体验式、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择业能力的提高。当然,实行创业教育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经管类的教师来讲,就是要有更多企业组织的实际体验。此外,以择业能力标准为指导的高等教育也要求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作出系统的调整。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