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生于妓院

生于妓院

  本片荣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奖"(DOCUMENTARY FEATURE)
    
  这部影片中,摄影成为一种改变人命运的可能性。印度成长的小孩,面对贫穷、苦难和绝望的环境,是否有机会挣脱与他们母亲相同的宿命?一群在加尔各答风化区生活的孩子们,在导演的带领下,逐步接触平面摄影的学习经过。没有窥奇刺探,没有故作悲情,导演花了数年时间持续观察,以直指人心的震撼力度,实至名归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生于妓院》的制作人是泽娜·布里斯基,她带给拍摄地——印度加尔各答的孩子的第一份礼物是20多台照相机,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无价的东西:社会影响力,以及孩子们的希望与机会。她最大的心愿是,让这些孩子获得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尊重,并且不再仅仅因为他们母亲的职业而受到歧视。这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人们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它把人们带到很少有机会去的地方,了解到很多无法想像的东西。通过该片,人们知道原来抚养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更令人惊讶的是,故事还表现了存在于那种最丑陋地方的少有美丽。1998年,纽约新闻记者布里斯基来到加尔各答,打算拍摄一些关于的东西。最后她不但了解了她们,而且了解了她们的孩子。而孩子们对她和她的相机产生了兴趣,不久当她从纽约返回后就带来不少照相机,开始对那些孩子进行摄影培训。这一培训来自她突发的灵感(虽然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她决定组织一个摄影班,让片中7个小主角拿着相机去记录他们身边的世界。实际上,正是这4个女孩、3 个**给整部纪录片带来了迷人而深藏启发性的画面,并以独特视角呈现了的拥挤人潮以及流光异彩背后不为人知的瞬间。
  
  拍卖照片筹钱上学
  
  这些小小摄影家极为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看起来有些像冉冉升起的评论家和艺术家,专业地分析着光线和不同作品。最终,《生于妓院》呈现的不仅是具有摄影天赋的孩子,更是他们的坚定信念,以及持续的毅力。
  
  正如12岁的阿维吉特在片中所说:“我对未来已经没有任何憧憬了。”他唯一可以依靠的母亲在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被皮条客烧死,但是没有人关心这个悲惨的事情。好在还有艺术抚慰孩子的心灵,他们的作品是他们的财富,他们的作品值得每个人把它挂在自家墙上。与此同时,布里斯基也一直努力安排帮这些孩子拍卖作品,以筹些钱来让他们接受教育。尽管布里斯基一再强调,自己不是社会工作者,但她和她的合作导演罗斯·考夫曼一直没有停止宣传那些孩子的事迹。所以说,他们并不是旁观者,他们参与了这些孩子的生活。
  
  拍摄手法含蓄感人
  
  其实,布里斯基对这些孩子的帮助有目共睹,除了带他们到海滩和动物园进行摄影实习,在印度和美国组织这些孩子作品的展览外,她还激励他们不断地为梦想奋斗。这部电影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拍摄手法。导演没有像其他纪录片一样使用大量胶片,然后通过感伤和自白来表现故事,而是简洁地以孩子们的所见构建影片。比如,她只是通过孩子们在一个破烂动物园对一些奄奄一息的动物拍摄的过程,以此含蓄表现这些孩子的现实生活,让人看了不禁思绪万千。片中,当一个智力发育不全的10岁小孩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能到另一个地方并且接受教育,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对于《生于妓院》,有评论说:“如果你的孩子抱怨着又要去学校上课的时候,也许你应该带他来看这部影片。尽管片中那些母亲对这些小孩的教育都是低俗的语言,但是只要你能暂时容忍这些,忽略这些,就能让你的孩子知道他们现在所拥有的,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是多么来之不易,也许这才是影片的核心价值。”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