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油制品都不能吃”这个说法太绝对了
经工业化加工生产的反式脂肪酸有害,乳品中提炼的无证据证明有害
近期,“植物奶油堪比杀虫剂”让人们街谈巷议、忧心忡忡。带着众多市民的疑虑,让我们对这个“披着植物外衣的美味杀手”一看究竟。
■市民:十分担心孩子的营养状况
正在超市给儿子采购面包的史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植物奶油”的报道,吓得再也不敢购买生日蛋糕、奶油面包、威化饼干、巧克力、冰淇淋、蛋黄派、方便面和咖啡伴侣这些美味食品了,但对其危害,她表示还不太清楚,希望相关专家能多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家住惠园小区的左先生说:“我也经常给孙子买炸薯条、炸鸡块、炸洋芋片、曲奇饼、汉堡、蛋挞和乳酪等零食,这些食品被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后,十分担忧,不知对孩子健康能造成多大危害,并准备立即到医院去检查一下身体。”
■医生:非天然奶油很难被身体分解
据渭南市中心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姚德民介绍,植物奶油的化学名叫氢化油,又称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氢化菜油、植物奶精、植脂末、起酥油等,其主要成分是反式脂肪酸。由于其为非天然的“人造油”、“假油”,故很难被身体分解,更难被身体代谢而排泄出去,最后只能滞留在体内,囤积在细胞或血管壁上。若摄入过多,则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凝聚力,促进血栓形成,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加快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冠心病、糖尿病、乳腺癌、不育症和肥胖症的发病率。
由于零食中大都添加了植物奶油,儿童摄入过多会引起小儿肥胖,影响婴幼儿、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伤害,以至于有的科学家把植物奶油的危害,和上世纪曾被大量使用的杀虫剂“滴滴涕”相比,将其称作又一个滴滴涕。
■政府:已加强管理、开展评估
据了解,国家卫生部门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反式脂肪酸进行管理,并正在开展反式脂肪酸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张坚认为,“中国奶油制品都不能吃”的观点有些偏激,据他介绍反式脂肪酸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化加工生产的反式脂肪酸,存在于氢化植物奶油和起酥油中,这对人体有害;另一类则是乳品里天然含有的、细菌发酵后产生的,至今仍无证据证实对人体有害。他特别强调,国外的摄入限量主要也是针对工业加工产生的反式脂肪酸
■专家:对于植物奶油我国尚无“禁令”
著名医学科普作家苏兆强教授对国内应用植物奶油的调查发现,在我们的食谱中,几乎随处可见到用其加工过的食品,而且目前对于植物奶油的应用,无论是行规还是法规,我国尚无过多的约束机制,也没有禁止使用的条款。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中建议,“反式脂肪酸是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量的1%。”这个1%折算出来大概每人每天的限量在2克左右。
专家认为,偶尔少量地摄入反式脂肪酸对人体伤害不大,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时间大量摄入植物奶油则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专家建议可经常食用营养素含量丰富、低脂肪、低糖、低盐的食品,适当食用营养素相对丰富、含中等量脂肪、糖、盐的食品,而对于提供能量较多、含有或添加较多量脂肪、糖、盐的食品,比较好不要食用。本报记者 屈妍 通讯员 卢勇田
- 2010-11-21“中国奶油制品都不能吃”这个说法太绝对了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