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车不足随车设备简陋 120如今在喊“救命”
本报在去年10月27日曾对此事进行报道,章春生突发脑溢血后昏迷不醒,同事拨打了120,但直到35分钟后救护车才赶到,又过了15分钟患者才被送到下沙东方医院。
黄金抢救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下沙高教园离东方医院不到两公里,为什么不就近出车反而要从杭州市区调?”在法庭上章妻提出疑问。
杭州市急救中心给出的回答是,当时东方医院的救护车已全部被使用,机场路117医院的救护车离患者最近,但当时是晚高峰期间,路上堵。
这一事件让人对120的有效救急产生一定疑问。
“杭州市区目前有18个急救点,总共有34辆救护车,每辆救护车都按一名医生、一名司机、两名担架工的标准配置。”蔡兆斌说。
杭州市常住人口加上外来人口达到700万,按5万人/车的国家规定,杭州现在至少得有150辆救护车。
“从2009年7月到12月,我做了个全省调查,才发现120的现实困境。”李海仙说,以杭州为例,杭州市急救中心的救护车,平均里程已达17万公里,甚至有些“服役”已长达13年、行驶里程数高达38万公里的救护车仍在救治一线,途中抛锚时有发生。
到2009年9月,全省250辆救护车中,抢救型救护车75辆,负压车15辆,其余均为普通运输型救护车。
我省大多城市,行驶超过10万公里的救护车比比皆是,日常维修频繁,故障率高。
120随车医生被边缘化
还有一个严重影响急救力量提升的因素是,120急救车上的工作人员力量配备相对薄弱,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我省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有729人,其中医生476人,护士253人。他们当中,本科学历的仅占29.3%,大专37.2%,中专及以下学历却占了33.5%。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无注册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急救工作。
48岁的陈医生,是杭州某郊区医院120随车医生。
“每月要上8个通宵班,4天不到就轮到一次,平均每天出车10次以上,后半夜出车三四次也是经常,到了夏天会更忙一些。”他觉得,随着年纪增长,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
“饭吃了一半扔下碗筷、憋着尿没时间上厕所、整晚几乎粘不到床……”陈医生说,他们的任务很艰巨。
陈医生中专毕业后,先被分配到厂医务室工作,1988年通过考试成为“主治医生”,1993年工厂倒闭后,他进了医院做了120随车医生,但直到今年初,他才被转到其他岗位。
“本以为只要努力,总会有很多机会,能转到临床,没想到18年过去,还是原地不动,最终以调离岗位结束。”陈医生苦笑着摇摇头,“做随车医生以来,身心疲惫,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进修,职称一直停留在主治医生。虽然医院每年会开办几次专业培训,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际脱节。”在他看来,工作强度大,学历低,晋升机会少,业务很难得到提高,是让120随车医生最郁闷的事。
陈医生所在的医院一共有4组急救队伍,配3辆救护车。“现在我们区整个医疗系统的120救护人员都改为3天一个通宵班了,我这个年纪根本吃不消。”陈医生说。
省卫生厅正在摸底调查120现状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李海仙提出4点建议:一是将急救中心纳入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财政到位;二是稳定院前急救队伍,提升全省应急救治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形成多部门协作配合的院前急救体系;四是整合多警种联动机制,完善社会应急联动的管理。
“杭州市急救车辆不足的问题,也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我们现在新采购了10辆救护车,大约这个月底能到,到时候会分配到全市各个急救点。”蔡兆斌说。
而浙江省卫生厅的回复是,他们已开始一个全省范围的大摸底,以破解120急救难。(实习生 王卓尔 通讯员葛晓路 记者何丽娜)
- 2010-04-14“最简陋县政府”与“最豪华公安局”
- 2010-04-06急救车不足随车设备简陋 120如今在喊“救命”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