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制造商产品在我国大医院占有率超七成
国产医疗器械如何突围
“大医院里做个常规骨科手术,大小器材多是洋货,本土医疗产品仅为输液皮管、注射器等一次性耗材,这多少有点悲哀。”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论坛”上,一位临床医学专家感慨道。
市场研究显示,去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元,占全球市场总额的4%至5%;未来1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还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同时,最新数据表明,跨国医疗器械制造商的产品在我国大医院占有率超过了70%。
面对这一巨大“蛋糕”,“国字号”医疗器械怎样才能占领高端市场?
从仿创到原创,实现“突围”
据了解,居全球前三位的跨国医疗器械和设备制造商,其2005年销售额分别为231亿美元、170亿美元、146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迈瑞医疗,当年的销售额只有5.48亿美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戎教授举例说,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选用多个牌子的器械,但内中的陶瓷头核心技术,全部来自固定的两三家跨国公司。由此可见,“国字号”要想打入高端市场,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
专家认为,国产医疗器械创新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仿创、原创、突破和革新。所谓仿创,即指同一设计思路、适用同一适应症的不同产品。通过仿创逐步实现原创、开发自主核心技术,不失为一种“突围”途径。
以心血管介入的核心器械———冠状药物洗脱支架为例,美国强生、波士顿科技分别在2002年、2003年推出药物洗脱支架;2004年上海微创紧随其后,推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火鸟”药物洗脱支架,因其更适合中国本土病人,“火鸟”以优良的性价比迅速获得成功。
避其锋芒,另辟蹊径
目前,进口医疗器械大多集中在以下医疗领域:CT、核磁共振等高档数字医疗设备,骨科脊柱和关节产品,心脑血管和心率管理产品等。“与进口医疗器械竞争,不必总是‘硬碰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威琪教授认为,国产医疗器械不能一味跟着跨国企业的步伐走。
比如,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中国人的两大最主要病因,医疗器械的设计就应着眼于此,找准适合自己的目标。
王教授说,当不少企业“眼红”跨国企业在高端数字医疗设备的进步时,上海阿洛卡医用仪器公司却走偏向中档的超声诊断仪器研发之路,在市场竞争中顽强胜出。可见,选择跨国公司尚未完全开发的领域,或可掌握竞争主动权。
专家认为,在肿瘤治疗领域,以超声热效应为原理的“海扶刀”(HIFU)虽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迄今为止,国外在此领域的开发走得并不远,我国企业如能抓住这一良机抓紧研发,可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助推研发,需政策跟进
作为生物医学的一部分,医疗器械制造业需要医学、工程学的完美结合。戴戎教授认为,除了资金投入问题外,人才投入也是发展国产医疗器械的关键。
不过,医疗器械的发展仅靠医生和工程师还远远不够,穿梭在医院、研究所、高校、政府、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的专业中介人员,才是最为紧缺的角色。中介既可及时发布临床需求,又为科研成果找寻投资商,将有利于改善科研与产业缺乏良好衔接的现状。
要助推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壮大,政府还应有的放矢跟进扶持政策。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负责人坦言,政策应带有指导性,而非强硬的指令;部分产品报批的周期在整个研发周期中占去一半时间,严重拖了企业成长的“后腿”。
专家建言,政府在对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给予宽松的投融资渠道、优惠的财税政策之外,还应尽快完善落实政府采购办法,鼓励医疗机构使用本土产品,让有实力的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尽早“冒”出来。
- 2009-12-03跨国制造商产品在我国大医院占有率超七成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