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漂白蘑菇

“漂白蘑菇”风波引发公信较量

  11岁的北京小学生张皓肯定不会想到,他关于“蘑菇被漂白”的调查结果,已经在世界里引起了澜。市场上销售的蘑菇是否真正安全,有没有荧光增白剂,有多少含荧光增白剂,正由此发酵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围绕张皓调查出的“九成被漂白”的结论和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的市场抽检结果,一方面是工商局工作人员称“小学生的检测不科学”,中国食用菌协会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另一方面在一家网站发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不仅调查结果相差甚远,管理部门和公众的判断也泾渭分明地站到了对立面上。

  一个是肩负安全管理和检测的权威部门,一个是11岁的小学生,无论是检测手段还是信息获取来讲都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从两个结论拥护者的态度来看,则都对自己的判断显得很坚定,很有信心。

  更有意思的是,小学生张皓的调查实验是从妈妈禁止他吃蘑菇受到的启发,因为妈妈告诉他有媒体披露部分蘑菇含荧光增白剂,在没有获得进一步信息的情况下,他决定自己调查探寻真相。而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检测结果则是由张皓的调查引发,在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报道见报后,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北京市场销售食用菌荧光增白物质专项监测情况,称在东城、朝阳、海淀、丰台等区县13家超市、市场共抽取132个样本,其中有3个样本检出荧光增白物质,合格率为97.73%。由此可见,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真相的调查,要从哪里开始;一种市场上再普遍不过的食品,公众疑虑的产生和消除,公共信息的发布和获取,是要沿着怎样的路径展开的。

  我们几乎要沿着与苏丹红、瘦肉精等相同的路径来认识蘑菇里面的“荧光增白剂”。意外的是,一个喜欢探究科学的小学生站了出来,在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搞了个小调查和实验,打乱了这种非法食品添加剂的认识程序。为了证明小学生的结论不科学,不足为信,相关管理部门有了迅速反应和信息公开的意识。可尴尬的是,老百姓并不买这种回应和公开的账。很明显,板子不能打在公众的科学素养上,而是在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判断上,两个检测结果比的已经不是检测水平和科学性的高下,而是社会信任度。

  在很多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过后,“色泽过于鲜艳的食品不能购买”,不仅是工商部门一再发出的警告,也是一般老百姓都能够普遍获得的生活经验。这种警告和经验意味着,小学生张皓只是把公众的疑虑向前推了一步,公众事实上还站在食品安全监测的最前沿,处于“对自己负责”的位置上。不相信管理部门的“权威数据”,更相信自己的生活经验,这说明,以往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付出了高昂的健康代价,政府则付出了高昂的公信力代价。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