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武警部队抗震救灾纪实 挥师玉树为人民
道路塌陷,阻挡不住他们向震中疾进的脚步;余震频发,阻止不了他们从废墟中营救生命的行动;高寒缺氧,他们克服困难突击再突击,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
红星就是力量,绿希望。面对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的7.1级的强烈地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号令,闻风而动,紧急出征,展开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营救壮举,把对党的无限赤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挥洒在三江源头、青藏高原。
4月18日,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来到灾区,来到救灾部队官兵中间。他动情地说:青海玉树发生严重地震灾害后,你们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迅速奔赴灾区一线,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斗争,当尖兵,打头阵,使灾区人民群众增强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党、政府和各族人民感谢你们……“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力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坚定的话语,殷切的期望,化作救灾部队全体将士的无穷动力。
挥师高原为人民,不辱使命献忠诚。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的果断决策、科学指挥下,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不畏艰险、连续奋战,在危难面前又一次书写了人民军队忠于党、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壮丽篇章。
时刻牵挂人民——千军万马闻令而动,向着灾区昼夜兼程
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那些被掩埋在废墟下的生命,那些在震后亟待救援的群众,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灾情刚刚发生,正在国外访问的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求部队急灾区群众之所急,组织力量,奔赴一线,全力以赴支援地方抗震救灾斗争,并果断决策压缩出访行程,提前回国指挥救援行动。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总书记万里之外的真情告白,通过电波传到了玉树灾区,传遍了整个中国。
危难之际,党和人民在一起!
生死关头,人民军队和人民在一起!
十万火急!的指示,迅速传回国内。
刻不容缓!中央军委的命令,火速下达部队。
在北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和在外地部队调研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立即对部队参加抗震救灾作出部署,要求部队坚决贯彻落实的重要指示,要以救人为第一任务,迅速展开救援工作。
玉树。驻灾区部队迅即行动。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玉树军分区、武警玉树州支队率先开始生命救援。
驰援灾区,刻不容缓。军队和武警部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抗震救灾指挥协调组迅速成立。
就在驻灾区部队投入抗震救灾的同时,青海省驻军和武警部队也火速赶往地震灾区:青海省军区独立步兵团1002人开始了16个小时的高原强行军,驻西宁解放军第四医院医疗队随队出发;武警青海总队3200名官兵从西宁和格尔木两路并进,向灾区摩托化开进。
几乎同一时刻,空军3架执行救援任务的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
几乎同一时刻,执行震区空中遥感勘测任务的海军某飞行团遥感飞机飞向灾区;
几乎同一时刻,第二炮兵某基地官兵携带重型装备与医疗救护车辆迅即出发。
15时,110名身穿橘红救援服的专业救援队员登上专机——由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和武警总医院医护人员为主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携带9条搜救犬、2台大型救援特种车和部分医疗救援设备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
4月15日,中央军委召开紧急会议,按照的指示要求,专题研究部署部队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积极主动、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驰援灾区,全力以赴;抢救生命,刻不容缓。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抗震救灾任务部队以坚强的领导、坚定的决心、坚决的行动,全力支援地方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总后勤部紧急调集帐篷、药品、食品等大量救灾物资,组织医疗队、防疫专家组和最先进的野战方舱医院开赴灾区;总装备部迅速为救灾部队补充专业救援装备器材和工具,从各地抽调装备保障专家奔赴灾区……陈炳德、李继耐、廖锡龙、等总部领导亲自进行具体部署。
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24小时紧张忙碌,急促的电话声此起彼伏。在前方工作组赶赴玉树的同时,迅速与国务院应急办、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卫生部、民航总局、交通运输部、安监总局等部门建立起不间断的联系,及时协调有关救灾事宜。
灾情紧,军令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的指挥下,一支支劲旅和军队专业救援、医疗队伍从甘肃、四川、陕西,从北京、山东、江苏出发,千军万马向着同一个方向紧急开进。
在陆地,崇山峻岭无法阻挡三军部队驰援灾区的步伐。震后40分钟,兰州军区就向所属部队发出了驰援灾区的预先号令,驻河西走廊某摩步旅星夜翻越4座45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行程1500多公里赶赴灾区;有着汶川抗震经验的四川省军区1200余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翻越川西高原和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驰援玉树;从1700公里外的新疆起飞的某陆航旅3架直升机,成了飞翔在灾区上空的“吉祥鸟”……
在空中,人民空军迅速搭建起的空中走廊,成为拯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2009年8月才刚刚通航的玉树巴塘机场,只有两个停机坪。空军紧急派遣指挥小组,调运夜航灯光系统,使只能在白天开放的这一高原机场具备了24小时起降大型运输机的能力。
从北京,从西安,从成都,从西宁,从格尔木……一条条紧急开设的航线,编织成一张连接玉树的救生网络,把一批批亟待救治的重伤员及一批批灾区急需的物资运出运进。20架次,30架次,40架次……巴塘机场的起降纪录一次次被刷新。
大型挖掘机到了,生命探测仪到了,X光机到了……一场人类迄今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地区展开的最大规模地震救援行动,迅即展开。经历了两年前的汶川抗震救灾,人民军队的快速反应、应急机动,执行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明显增强。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出现在震后的废墟上,出现在受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我没有想到,他们行动得这么快。”14日9时,得悉地震发生的消息,在广东讲学的玉树结古寺佛学院昂噶教授心急如焚。但很快,他就在电视里看到部队官兵整装待发的新闻。
教授的心一下子放来。他说:“我看到了国家的力量。”
地震次日,美联社报道,虽然救援条件恶劣,但中国军队对灾害的反应一向是训练有素的。
到4月22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出动救援兵力12798人。
4月的玉树,草场刚刚开始返青。而一支支身披迷彩的救灾部队,给高原的春天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最早被救出的藏族妇女江巴流着泪说:“家中受灾,亲人遇难,我们悲伤。可这些穿军装的人让我们感到了劫后的信心和温暖。”
一切为了人民——救灾部队不惜一切,营救生命
救人!救人!面对废墟下生命的呼唤,救灾官兵不惜一切,全力营救。
到17日,军队和武警部队从断壁残垣间救出的被压埋群众已达1200人。
营救生命的行动正全力以赴进行。
这天下午,刚刚回到国内的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会议精神中,有一条要求格外引人注目: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贡献力量!
第二天上午8时,在飞往灾区的专机上,把随行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召集到一起,详细询问玉树抗震救灾最新情况,讨论研究具体办法对策。他指示随行的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当前部队的首要任务仍是全力以赴救人,决不轻言放弃!
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每一次灾难来临,党中央最牵挂的,总是人民群众的安危;每一次危急关头,子弟兵率先担负的重任,也是拯救生命。
救人!救人!几乎在地震刚刚发生的那一刻起,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接力赛就开始了。
“应到,101人。实到,101人。请指示!”地动山摇之后,玉树军分区机关和所属骑兵连全部人马,在漫天烟尘中站在了分区司令员吴勇的面前,站在了抢救生命的第一现场。
同样的场景,在同一时刻,也发生在武警玉树州支队塌陷的营院里。
来不及去一趟令他们牵肠挂肚的家,来不及向外地的亲人报一声平安……这些身披国防绿和橄榄绿的子弟兵们,在尚在颤抖的大地上迅速组成一个个营救小组,第一时间出现在废墟之间。
“部队来了!我们有救了!”大震初过,子弟兵震天的口号声,给惊惶失措的受灾群众带去了生命的希望。
匆忙出发的玉树军分区和武警支队的官兵们,凭着军人的使命和责任意识,把双手伸向一处处被埋压在废墟中的群众……1个,2个……10个,20个……仅是军分区官兵就救出被埋群众123人。
倾斜的房屋不断在身边倒下。玉树军分区副政委旦增和战士们冒着余震的危险,从玉树民族师范学校垮塌的楼房里,接连挖出7名被困学生,双手被磨得鲜血淋漓……直到当天晚上,旦增才得知,家中房屋全部倒塌,8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第二天,他的一双同为军人的儿女也从西宁赶到了救灾现场。
救人!救人!从领导干部到普通一兵,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每一位官兵都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这里太危险,让我来!”武警玉树州支队20岁的战士谢宇一把拉开急着救孩子的藏族妇女,在瓦砾纷纷坠落的时候钻进了废墟。就在他成功地抱着那名只有两三岁大小的孩子爬出来时,余震袭来,一块带着铁钉的木板突然落下,直砸向孩子的脸部……谢宇本能地护住了孩子,却让木板重重地砸在自己的后脑勺上……
地震摧毁的玉树州首府结古镇,海拔超过3900米。在这里,含氧量相当于内地的60%;夜间,气温骤降到零摄氏度以下。
高海拔,低含氧量,极度恶劣的气候,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争取一秒,对废墟下的生命,都意味着多一分生的希望。
“我们的时间不多,要快!要快!”作为参加过汶川救援、海地救援的专业地震救援人员,担任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队长的北京军区某工兵团总工程师刘向阳,一进入玉树,就一眼看出这里众多的砖石结构房屋将会使营救行动面临巨大困难。
刘向阳和他率领的专业救援队赶到灾区,已是晚上。但应急灯下,人们还是从他们那特殊的橘红色救援服上,看到了新的希望:北京派人来了!
钻机轰鸣。一条条通道被迅速打通,一个个生命经过官兵的双手获得新生……凌晨7时,在结古镇郊的西北牛宾馆,又一个空前的困难挡在了救援队的面前——
三层的宾馆扭压成了一层半,一面震歪的墙壁,靠着几根钢筋与同样倾斜的楼顶勉强相连。困在里面的4名群众,已经惊慌得喊不出声来。
“快上!”刘向阳命令。他迅速拿出方案:从楼顶开始,一层一层开钻,一块一块撬开楼板。
经过一夜的紧张救援,队员中不少人已产生了高原反应,脸色憋得紫红、呼吸明显困难——但头痛、恶心、乏力,并没有迟滞队员们营救的速度。
救生的通道即将凿开的时候,废墟晃动起来……余震来了!
10分钟后,又是一阵余震袭来。救援仍没有停下。
凛凛晨风中,紧盯着那面歪墙的刘向阳满头是汗——如果余震再强一点,他和他的队员们就有可能被垮下来的废墟埋进去。
5个小时后,4名被困者成功脱险。
救人!救人!第一位的是救人!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希望,就争取一分生命的奇迹。
“不敢给你打电话,怕打扰你的工作,很想你,不知道你吃了多少苦……”这是武警玉树州支队参谋长范玉龙的妻子,给坚持在营救一线的丈夫发来的短信。
范玉龙没有时间回信——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内,他只睡了五六个小时。
在一处救援现场,一名女孩的左腿被死死卡在了石板下。范玉龙带着几名战士连续挖了5个小时才把她救了出来。在一座倒塌的三层楼废墟上,范玉龙找了根钢管,用力在墙上捣洞,又救出两名群众……
在玉树抗震一线,有600多名像范玉龙一样的团级以上干部,他们用自己的身先士卒,凝聚起军心,鼓舞着士气。
在有着“生命禁区”之称的青藏高原,即便是徒步行走,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的体力消耗。救灾官兵即使累倒在废墟边上,也不放弃任何生命的呼唤。
“我多躺一分钟,就耽误救人一分钟。”解放军战士侯永强,倒下后被战友们抬到帐篷里输液。这位年仅20岁的士兵高烧38.5摄氏度,醒来后第一反应就是拔掉刚输了一半的吊针,重新加入营救的行列中。
在赴海地地震救援中髋关节软骨严重撕裂的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14日上午刚刚出院,下午就随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投入了紧张的玉树救援中。
胃部绞痛,全身发冷,身体尚未恢复的侯世科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身背20多公斤重的急救背囊,带领救援队先后救治了320多名伤员……
救人!救人!一个又一个生命被官兵们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又一个生命被运送到部队医院紧急救治——
震后第49小时,藏族妇女卡吉获救;震后第53小时,女青年扎西央泽获救;
震后第57小时,80多岁的老人吉嗄获救……
100小时过去,150小时过去,人民子弟兵的高原营救行动仍在继续……截至22日,抗震救灾官兵累计营救被埋压群众1564人,转移受灾群众5230人。
不抛弃!不放弃!救灾官兵对受灾群众的挚爱,赢得了广泛赞誉。一位网友这样写道——
缺氧的荒原/你发起新一轮冲击/你用你的突击把希望托起/危难关头/总有你不变的坚持……
真情关爱人民——把信心和力量传递到灾区每个角落
4月18日中午,来到受灾最重的结古镇扎西大同村查看灾情,向正在现场救援的兰州军区第一救援队、青海省军区独立团官兵表示慰问。他指出,要尽最大努力抢救被困人员,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下百倍努力。
在部队为受灾群众扎起的一顶顶帐篷前,面对围拢过来的乡亲大声说:“我们还要安排好乡亲们的生活,让大家有饭吃、有水喝、有住所、有御寒衣被,尽快解决学生的复课问题,并帮助你们把新房建起来!”
这是党给受灾群众的承诺,这是党对救灾官兵的号令。
在飞向玉树的飞机上,要求部队,要承担起西宁至玉树救灾物资的装载和运输,确保救灾物资源源送到灾区。
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帐篷会议室里,向军地救灾人员提出全力搜救被困群众,努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安排群众生活,迅速修复基础设施、加强宣传舆论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等六点要求。他特别指示部队,要加大搜救力度,消灭救灾盲角。
随行的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要求部队坚决贯彻落实的重要指示,全力以赴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指导,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采取多种方法手段,不间断地搞好思想动员和现场鼓动。
总政治部印发的《军队参加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战斗口号》迅即下发到救灾部队。
重任,一项项落在了敢挑重担的子弟兵肩上。救灾部队迎难而上,以最快的速度,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送到所有的受灾地区。
兰州军区出动3000多名部队官兵和医疗队员,组成112支进村入户小分队,挺进结古镇之外的16个受灾乡村。官兵们立下军令状,“网格化分片负责、拉网式排查搜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从千里之外赶来的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组织10支医疗小分队,携带药品和医疗设备进村入户,诊治病人、送医送药,由点到面推进乡村搜救;
四川省军区挑选200余名曾在汶川地震中受灾的民兵担任“疏导员”,挨家挨户帮助群众清理被埋财产,用自身的经历鼓励玉树受灾群众树立信心,重建新家园。
哈秀乡、安冲乡、上拉秀乡……地图上,一个个散落在雪山巨大褶皱间的地名,成为突击队员们挺进的目的地。官兵们冒着余震塌方,迎着乱石飞滚,翻过一座座结满了冰溜子的达坂,越过一个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垭口,向着偏远村寨挺进、挺进……
“再远,我们也要今天赶到。”某摩步旅救援小分队的运兵车在高原路上,一个上午只艰难地行进了80公里,而前方陡峭的山路已无法通车。官兵们跳下车,捂着剧烈起伏的胸口在山梁上攀爬,终于在日落前走进了偏远的甘宁村。
“有多大困难也要把病人送下去!”在距结古镇80公里外的甘达村,武警青海某部官兵用门板、用双手搭成担架,把受伤的藏族同胞一个个抬送下山。在颠簸的汽车上,医疗队员们手举吊瓶伸出窗外,汽车开一路,吊瓶高举一路……
随着抗震救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救灾部队响应的号召,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科学的方法,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搜救群众,救治伤员,搭建帐篷,恢复民生……
18支军队医疗队的1209名医务人员日夜奋战在救灾现场。截至22日,已累计诊治伤员31886人。
伤势较轻的群众在各部队临时搭建的“帐篷医院”接受治疗,1594名重症伤员则被抬上空军专机,紧急运往西宁,运往兰州,运往成都,运往西安的一所所军地医院……在更远的北京,二炮总医院为所有前线军地医院开通3G远程医疗影像会诊系统,伤员的病情被随时清晰地传输到分布在全国上百家医院的会诊中心。
26岁的仁钦卓玛,就是在部队医护人员一路接力护送下,从结古镇被运到巴塘机场,直至运到位于西宁的解放军第四医院,终于平安产下了小宝宝。离灾区最近的第四医院,在震后成了“生命的驿站”。他们派出的前方流动医院,在短短三天内救治了920名伤员;在后方,他们接收、转运危重伤员117名。
还有在地震废墟中被埋11个小时的巴桑旺毛,还有被掩埋近44小时的才仁求吉,还有从玉树转送至成都的青美拉姆……她们都在部队医护人员接力的救治下保住了腹内的小生命。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藏族青年嘎登一手紧紧拉住医护人员,一手抱着震后诞生的女儿戎珍——“戎是军人,珍是珍重,祝我们的祖国珍重!”
受灾群众的安危,党中央牵挂在心;受灾群众的呼唤,子弟兵有求必应。
车轮滚滚,青藏兵站部汽车某团的310台汽车昼夜奔驰在西宁至玉树间800多公里的高原路上;飞机轰鸣,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8架伊尔-76运输机24小时不间断飞行……救灾部队从天空,从陆地,把5000多吨物资源源运到玉树灾区。
群众急需的药品食品运来了,灾区急用的帐篷衣服运来了,学生们的学习用具也运来了……
地震后,武警玉树州支队很快设立了“便民就餐点”,支起7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锅,为受灾群众煮出热腾腾的米粥;兰州军区63台野战炊事车在结古镇、扎西镇5个居民点铺开,战士们24小时不间断工作,在风雪中为5000多名群众捧上了热饭。
绿色的帐篷,蓝色的帐篷,五颜六色的帐篷,在震后的玉树一排排展开。灾区成千上万顶帐篷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部队官兵抡起大锤,在冻土中敲进一排排钢钉,搬来石块搭起的。炊烟袅袅,受灾群众在废墟上又有了暂时的新“家”。
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希望扛在肩上。在缺氧的高原,救灾部队官兵们用满腔的赤诚和爱心,点燃起灾区各族群众迈向新生活的希望。
机声隆隆,武警交通部队的大型机械从废墟上清理出16条道路;
脚步匆匆,一支支防疫专家队、净水专家队、心理服务专家队从全军各医院飞抵灾区,帮助群众恢复生活和心理。56岁的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还专门带领全军第一支专业高山病专家队从拉萨赶来,为重建家园的人们提供专门的服务。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禅古寺受损严重。二炮某部官兵从倒塌的寺庙中细细清理出大量经书、佛像等珍贵文物……
震后第七日,部队援建的首个帐篷学校——爱民帐篷学校正式开课。从废墟中挖出的黑板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着8个大字:“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20多个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神情专注地开始了震后第一课。
时近中午,一场冰雹从天而降。黄豆般大小的冰粒在帐篷上噼啪作响,与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重叠交汇在一起——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高原的春天来了。与这春天一起到来的,是党对灾区群众的殷殷关怀,是党和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震后玉树播撒下的春天般的希望。
- 2011-12-23黑诊所日趋隐蔽 部分门诊打武警旗号推销假药
- 2010-04-24解放军武警部队抗震救灾纪实 挥师玉树为人民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