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是蚁族的话 是蜗居大城市还是回家买房?
“在过去的2009年,大都市“蚁族”成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又一个焦点。这些“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日子过得很紧巴、很艰辛,但也很温情。在最近一期的《天下女人》节目中,我们请来了四位刚刚毕业来北京打拼的女大学生。她们合住在一间10平米的房间里,一张用木板拼成的大床,一个电饭锅,平时吃馒头夹老干妈和挂面,周末集资改善一下伙食……”(以上征引的是杨澜博客近日更新的帖子中的一段原话。)
杨澜
前不播的《蜗居》让“蚁族”,“蜗居”一族着实火了一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没有“大红大紫”,在关注的背后,透露的却是无奈和辛酸!都市剧《蜗居》中主人公为能在上海立足发展所经历的那份辛酸、那份欲哭无奈的感觉,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勾起了大学毕业生对"大城市,走还是留"的思考。就业,到底是该选择机会多压力大的一线大城市,还是该在二、三线城市开创自己的未来?
留在大城市是不是成功的标志?
不断努力奋斗,考上好大学,在人才济济的大城市里谋得一个职位,这是很多人眼中成功的标志。同时,大城市里各种良好的社会资源,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多的机会,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
2003年,刘昕经过努力终于考上北京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如愿以偿留在了北京的一家软件公司,之后他开始了艰难的奋斗经历,如今已经结婚的他,还在租房子。为了在北京能给自己买一套房子,他还不打算要孩子。“负担确实很重,我和妻子的工资收入,加上双方父母的积蓄才刚够一套房子的首付,如果算上月供,生活质量真是不敢想象。”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有大量像子辉这样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但大城市高涨的房价,昂贵的生活成本和时间成本,让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到底是不是对的?我们如此拼搏和奋斗,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务实的就业观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有研究表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各种城市问题与压力出现时,会出现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大学毕业生由早先的大城市情结到如今务实地转战中小城市也符合这样的社会理论。大学生出现回流中小城市的现象,一方面是大城市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归属感不强。另一方面,中小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给大学生更多的优惠政策也成为吸引他们的原因。
据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发布《2009年上半年职场薪酬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工作的起薪点有所下降:其中,上海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为2691元,下降了9.73%;北京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为2655元,下降了7.56%;深圳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为2575元,下降了5.2%;广州的毕业生期望薪酬下滑5.2%,为2573元。报告同时显示,大连、天津等二线城市的毕业生起薪降幅低于一线城市,而在一些三线城市和小城市,起薪还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小结
试问,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成为大明星、大企业家的女人是非常之多,这里是使人走向成功的前线,这里是使人成为"永动机"的源泉,这里是使蚁族走向胜利的前沿阵地。多少有志女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初为蚁族,而后慢慢成长壮大起来了。看看央视主持人周涛的发展历程,读读央视众多女持人的成长经历,他们也曾经是蚁族的一员,今天她们光彩照人,然而人们不能忘记她们也曾是蚁族。
蜗居还是回家的个中滋味,还请大家自己细细品茗吧!
不想“蜗居”一辈子 大学生甘心房贷打工
不想“蜗居”一辈子,校门未出便出手买房,背上贷款,成为校园内的按揭一族。昨日(8日),研三学生刘静说,自元月11日放假以来就一直在做家教,希望多赚点钱减轻房贷压力。
刘静是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武汉人。去年6月,和男友在徐东附近买了套93平米的二手房,总价58万,首付18万,月供2100元。
她说,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付了首付,还房贷成每月最大痛苦,有时还完房贷,就剩几十块钱,没钱吃饭只能在寝室煮面。现在利率调整,月供提高,开学后又要实习,男友的负担比她更重。但是,“能做房奴就先做房奴,蜗居不能一辈子。”
因此,元月11日学校放寒假后,她带了三份家教,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到11点,“预计寒假能赚近2000元”。2月13~19日春节没家教时,刘静应聘了兼职导游,由于是“三薪”,这几天她可以赚2000元。
和刘静相比,湖大教育学院小王情况好多了。父母帮她承担了1500元月供,来自山西的她在一家公司做兼职文员。“毕竟是自己的房子,要出一份力,住着心里也踏实。”小王说,争取寒假能赚足一个月的房贷。
小王说,像她这样假期打工为房贷的大学生比较多,有的是已买房,有的是即将买房,父母出首付、自己月供,担心买房后还贷压力大,提前打工储蓄。
8人合租 80后大学毕业生蜗居市区
高智、弱小、群居,如果你是80后大学毕业生,并大致符合这几个条件,就可归类为蚁族了。电视剧《蜗居》引发的口水旋风日前刮至惠州,近日,网友在本地论坛发帖,调查在惠州工作的80后中有多少蚁族,引来不少自称蚁族的网友大倒苦水。
工资低、买房难、不得不群居在廉价的出租房里,记者调查发现,惠州确实有不少挣扎在理想和无奈现实之中的80后蚁族,他们的焦虑感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强。
调查:自称蚁族者真不少
根据媒体的概括,蚁族多为80后大学毕业生,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收入微薄,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之所以被称作蚁族,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类似蚂蚁———高智、弱小、群居。
惠州有没有蚁族?12月2日,网友小猪公主在西子湖畔论坛发帖《在惠州的80后大学生,你是“蚁族”吗?》,就本地蚁族发起调查。“按照今年惠州的平均工资3594元/月的情况,惠州80后的收入应该相对比较乐观吧?不知道惠州的80后大学毕业生里有没有所谓的‘蚁族’?”
根据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不少网友跟帖称自己是蚁族或者曾经是。也有网友认为,惠州没有明显的蚁族群体。Congliang就认为:“惠州哪里来的城乡结合部?大学生也不多,缺乏(蚁族存在的)必要条件。”星字头也说:“在惠州出现‘蚁族’的几率比较小,在一线大城市应该还是蛮多的!”
跟帖:应该多找自身原因
虽然不少网友对蚁族持同情态度,也有人认为,成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flasx100就认为:“蚁窝还是要靠自己创造的,另外,高智商这一条也不见得是对滴,不要老是埋怨社会没给自己创造机会,自己有没有好好利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是关键啊!”大熊宝宝也说:“现在的大学生确实很难伺候啊,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不少网友认为蚁族的形成有社会原因,主要是教育制度和就业形势。Ceasaryang分析说:“现在的学校教育简直就是‘授人以愚’啦!白白花四年钱去读大学,还不如去技校学一门技术!”
惠州东江认为:“这个社会提供10份工作,却有15个人在找工作,有关方面尽管努力,把派出所文员工作还有帮手洗菜的事都留给大学生了,把船娘的工作也留给大学生了,还是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怎么办?大学生多吗?不多,而是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太少的缘故。”
调查:信心随着年龄缩减
昨日,记者走访惠州市区发现,确实有大致符合蚁族标准的80后大学毕业生,他们在狭仄的房间里群居,为了梦想而打拼。他们大多来自外省。
记者采访几位蚁族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蚁族们,心态有所差异。刚毕业的蚁族对于未来抱有更多的信心和希望,大多认为做蚁族只是暂时的状态,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而随着年龄增长,蚁族们想要改变状态的心情也更迫切,但是信心却开始缩减。
观点
蚁族阶段是磨练
惠州民间智库成员罗永玲
蚁族的形成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但是这种现象总体来说尚在正常的范畴,这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所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年轻人受点磨练没关系,关键是在磨练的过程中要找准自己的方向,不要迷失。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可以对应地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提供一些廉租房专门向大学生出租,但是完全依靠政府去解决,不可能也不现实。政府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有更多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比大学生糟糕。相信努力奋斗的大学生大多数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蚁族不新鲜新在高学历
惠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伟
如果不强调大学生的身份,蚁族由来已久,高学历蚁族则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今天的大学生,刚出来没钱,要谋生、要工作,成为蚁族是一个过渡时期。
高学历蚁族之所以引发关注,有一个原因是付出与收入的不成正比。目前的中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非常昂贵,因此,当大学生像农民工一样“蜗居”,买不起房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另外,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历来强调读书改变命运,如果读书后没有相应的回报,也会让人们感到心理不平衡。
正如《蜗居》里反映的一样,大学毕业生仅靠工资,几年时间内要解决住房问题基本不可能,除非创业或者一夜暴富。对于这种社会现象,政府应该给予关心,可以考虑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廉租房,或者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蚁族故事
纠结
闯劲磨灭理想走远
小月,27岁,月入2300元,与妹妹和另5人合租四室一厅
昨日,在河南岸一个旧小区8楼的套间里,记者见到了已在惠州工作4年的小月。不足十平米的单间内,摆放着一张桌子、一个小矮柜、一张单人床,她和妹妹挤着睡在一起已有3年多。套房另外几个房间则居住着其他几名蚁族。
4年前,小月从四川的一所大学毕业。由于亲戚在惠州,她来到这个城市工作。开始在亲戚家寄居了半年,一年后,妹妹中专毕业到惠州一家药店做销售,姐妹俩一起租了现在这个房子。
几年来,小月换了几份工作,目前在一家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工资由刚开始的1000元涨到现在的2300元,但她觉得越来越“纠结”。
她表示,刚出来的时候只想“学东西,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现在这股闯劲正在被没有改变的现实慢慢磨灭。对于工作的要求,她已经从刚开始的注重社会价值到了现在的“只要能赚钱就行”。
“有时候觉得很难受,觉得未来很渺茫。”但她表示自己还在挣扎,正谋划着跳槽。“家里人还在逼着我结婚,都说要找个有房的,可我现在连男朋友都没有。”
乐观
“总有一天会好的”
小金,22岁,月入约1500元,与8人合租三房一厅
小金1987年出生,今年刚毕业,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考虑到经济问题,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合租在人人乐附近的一个旧小区内,三室一厅的房子住了8个人,小金的那个单间住着三个人,“这样每个月只要200元左右的房费。”
小金毕业于惠州学院,“刚毕业时老板开1000块的工资,现在1500块左右。”工资在增长,小金很开心。在学校里,小金是班长,现在他仍然是那班同学的“头儿”,“在广州或者别的地方工作的同学,回到惠州总是会到我这个破房子来聚聚。”这样的聚会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总会好的吧!”小金觉得,刚毕业,这样的情况难免,总有一天会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无助
不买房就结不了婚
小牧,26岁,月入2000多元,和女友与另一人合租两室一厅
小牧毕业于江西某高校的中文系,来惠州已经三年多,一直在从事与媒体有关的工作,目前和女朋友在江北一个旧小区“蜗居”。2006年毕业至今,小牧已经换了几份工作,目前在一家媒体做广告业务员。
虽然工资由刚开始的不到1000元升至目前的2000多元,但他表示,房子离自己仍然很遥远。“没有房就结不了婚。”小牧表示,女朋友前几天已经摊牌,绝对不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
“感觉我们80后被抛弃了。”小牧认为,现在一切都在市场化,却缺乏必要的民生保障,“我并不要别墅,只是想安家而已。从个人角度,需要我们自己奋斗,但是如果这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拼命奋斗,却还是买不起房,那就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政府没有做好了。”
自信
蜗居生活只是暂时
阿玲,25岁,月入1800元,和4人合租三室一厅
在本地一家网站工作的阿玲,2008年毕业于广东省内的一所大学中文专业,目前住在麦地南山庄附近,“合租的套间,这样比较省钱。”她表示,1800元每月的工资,付完房租只够简单地生活。她认为,蜗居的生活只是暂时的,她有信心改变目前的状态。
小词典
“蚁族”与“蜗居”
前段时间,反映当代大学毕业生生存状况的电视剧《蜗居》热播并引发热议。在剧中,名牌大学毕业生聚居在租来的小房里,为在大城市买房而苦苦奋斗,该片中的许多台词也随之成为网络流行词汇,比如“蜗居”、“蚁族”。很快,“蚁族”成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据媒体报道,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等地存在大量“蚁族”。
蜗居成毕业生正反教材 大学生爱恨交织
《蜗居》的热播,也在悄然改变着一些正在求职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心态。一份发自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部分沪上高校的最新问卷调查显示,看完《蜗居》让不少毕业生对留沪工作与生活“又爱又怕”。
有坚持也有动摇
“与其在上海找个并不满意的工作,还不如回到家乡找一份好工作。”华东师大的小杨同学说,虽然目前在上海实习,但早已和家乡的一家企业签了约,一毕业就会回去,“在上海,月薪虽高点,但生活开销大。但到中小城市就不一样了。”小杨的观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了印证。据对部分外省籍生源大四生的调查,在看了《蜗居》后仍坚持要留在上海工作的约占四成多一点,另有不到半数的人产生了动摇,觉得还是回家乡求职比较稳妥。
先闯荡再做选择
复旦大学就业中心的王新老师说,许多大学生对求职的地域选择更为理智,而且学历越高,对城市的选择越偏重于是否真正有利于事业发展。
问卷调查发现,有92%的人觉得留沪“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成功机会”,有近40%的人表示“喜欢大都市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还有11%的人觉得“毕业回家乡很丢面子”,另有32%的同学说得很实际:“想在上海成家立业,让下一代在大都市成长。”
从自身条件出发
调查发现,为了能在上海工作,哪怕不惜在群租房里蜗居的人约占46%,还有超过四成的人不惧怕今后几十年当“房奴”。
对此,华东师大负责就业工作的张老师说,对于外地生源的留沪就业问题,学校的态度是既不鼓励也不一概反对,但根本原则是告诫同学们要理性,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切莫盲从。
《蜗居》台词击中80后心理 买房=幸福?
蜗居大热
《蜗居》的热播源于它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80后成长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但结婚、买房、还贷、工作等等压力接踵而来,击得80后们体无完肤,海萍说:“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来: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买房的队伍,却越来越多的人不快乐,他们是为买而买,逼着自己工作挣钱来谋一个挡风遮雨的窝,这样的买房还等于幸福吗?
《蜗居》里众多让个体触景生情的桥段、台词,使个体心有灵犀——在理想与现实、情爱与家庭中的无奈、困惑,甚至是裸的生存现状。正是在这点上,电视剧《蜗居》赢得了公众的关注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解读。
蜗居剧照
东方卫视新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蜗居》,其影响已经超出了上海,大受欢迎,引起热议,连中央电视台都有反应了,民间谈得沸沸扬扬。电视剧刺痛了当前人们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房子问题。离谱的,怪圈般,像疯狂的野牛一样难以控制的房价,已经把千家万户卷进去了,几乎牵动所有人的心。
《蜗居》围绕着房子问题展开剧情,房子本来是平常的事,可如今已经极为不平常了,本来,人活着首先得有个住的,安居方能乐业,可如今,“居”成了问题,“安”更不容易达到了。房子问题把生活、、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都聚焦在一个爆发点上,难题多多,矛盾重重。由房子问题引起了家庭的不合,情感的碰撞,观念的冲突,道德的失衡,人性的扭曲,贪官的腐化,社会阶层的矛盾,政府决策的艰难等等,都是房子惹的祸!
《蜗居》的人物和故事,紧紧地“贴”在房子问题上,演绎得很生动,很真实,很精彩,但也很郁闷,很压抑,冰冷冷的,让人感觉到好像自己就是剧中人,联想到当前的生活现实,令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不寒而栗。
当然,电视剧不直接指责或痛骂离谱的高房价,而是把房子问题融化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剧中人大都是不坏的人,但也不是让人看了就赞赏,就觉得好的人,他们真实,有优点,也有缺点,为了生活,他们奋争、执着、勤谦、节约、顾家,努力工作;但同样为了生活,他们利己、计较、耍心眼,不顾亲情,把人当手段等等。素质不低,处事得体,人缘不错,长得也挺像样的宋思明,关心朋友,呵护家庭,但作为权力的影子,这位宋大秘书也挺善于用权,挺善于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挺执着地去追求年轻来当自己的二奶。这让观众仿佛看到了生活中活生生的现实。观众恨他,但又好像有点理解他,不想去痛骂他。剧中,有官场文化,有二奶的故事,但电视剧又不停留在官场、二奶上面,而是把观众引向更深的内容,引人进入更深的思考,于是,该电视剧就巧妙地与其他官场剧、腐败剧等区别开来,让人感受到眼前的故事就是冰冷冷的生活现实。
《蜗居》的人和事,告诉观众,房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价格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千千万万民众的生活问题,已经残酷地撕裂了众多家庭的情感关系,已经伤痛到人们的骨髓深处。面对着电视剧,人们已经不是很关心宋思明和海藻是否真爱、海萍对海藻悲惨的结局是否负有责任等情感生活剧方面的话题了,而是思考着房子问题对民众情感价值系统的无情的摧毁,海萍和海藻姐妹之间原本那样清纯而美好的亲情,她们和父母的亲密无间的真情,以及同事间,朋友间的真挚友情,都是在房子问题面前变得面目全非了,变得冰冷冷的严酷了。亲情、友情、友谊在以房子问题为焦点的利益面前,彻底地失去了原来的分量,不得不节节败退,无可挽回。这代价有多大?!
《蜗居》谈爱情,但不是爱情剧;《蜗居》讲官场,但不是反贪剧;《蜗居》说道德,但不是理剧;《蜗居》演绎日常生活,但不仅仅是现实故事。《蜗居》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比谈情更让人心痛,比反腐更让人深思,比批评不道德行为更让人去深刻地思考人生的价值问题。
活着是美好的,为了生活,人也是应该努力,应该奋争的。可是,你再努力,再奋争,再拼命,再百折不挠,为什么就连安居都达不到呢?而且,因“居”的问题,引来了惨不忍睹,想都不敢想的惨痛的后果,这是为什么呢?
《蜗居》从根本上说,是触及了当下某些政府部门和开发商合谋操作房子所带来的经济生活的变化,诉说由这变化所引发的日常生活的冰冷现实,以及其对于一代人精神和情感的冲击和摧残。房子问题不仅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可怕的变异,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令人心痛的病态扭曲,也让人面对着当前冰冷的现实不得不思考人生的正真价值。如果没有公平,如果正义在当前已经不存在,如果再奋争也没有好的结果,那么,普通民众,还怎么为信仰去工作,去奋斗,去创造未来呢?
房价在扭曲现实,扭曲情感,摧毁着人性。冰冷冷的现实压得不止一代人心里喘不过气来,《蜗居》让人感觉到不知道该去期待未来,还是应该回忆着过去。
难道为了能“蜗”在一个“居”室里,就该失去友谊、友情和亲情,就该毁掉美好的生活吗?
张嘉译:演宋思明有点人格分裂
《蜗居》中,张嘉译饰演的宋思明在网络上特别红,“多金、英俊、有才华”。对于自己演的“出轨男”还获得这样的评价,昨日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的张嘉译还觉得非常奇怪:“坦率地说,这个人物是需要来反思的。”
张嘉译是西安人,从中戏毕业后被分到了西影厂,2002年,为了开拓自己的事业,将家搬到了北京。张嘉译说,自己在拍戏的空档期,会回到西安和朋友一起吃烤肉、喝啤酒,就算被认出也无所谓。“咱就是标准的西安人嘛!”而接拍《蜗居》,是受到了导演滕华涛的邀请,因为滕华涛也是一位西安乡党,“在这个剧组中陕西人很多,导演滕华涛、摄像曹盾、郝平、文章都是咱西安人,剧组常常说陕西话,特别亲切。”
张嘉译说,对他来说,就是如何去表现宋思明这样复杂的人物的多面。“宋思明是个官员,这样的官员是有钱有势的,平时道貌岸然正派的形象。回到家跟爱人相处该如何表现,跟海藻在一起时又如何去调整这种情人关系,这样的人演起来会有点人格分裂。”
对于买房,张嘉译说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太痛苦的过程,也在北京早早地安了家,但现在仍然在每个月还房贷。“现在大家都在谈买房的话题,还是在西安活得最惬意。我北京有个朋友看中了一套房,今年3月是2万元一平方米,再过了一个月他去看,2.2万元了,一个月涨了两千元,他心里承受不了啊。没买,结果3个月没去看,前两天刚一问,都2.8万了!”
郝平:苏淳是本色出演
《蜗居》里演“苏淳”的郝平也是西安人。毕业于西安89中的郝平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昨日记者联系到郝平,他说,虽然没有“苏淳”那么窝囊,但生活中的他绝对是一个好男人,演这个角色属于本色演出。
尽管有观众说苏淳有些“窝囊”,是个“小男人”,但郝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叫大智若愚,最后在不疾不徐之间,苏淳选择放弃宋思明为其带来的前途,这才说明他的睿智,‘大事业’可能只属于少部分的人,但是平淡的生活却是伴随大部分人一生的,对老婆大度一点儿、听话一点儿没什么丢人的。”
对于买房,郝平说自己有过“蜗居”的经历,因为从上戏毕业后,郝平曾在上海漂过很长一段时间。没工作、没存款、没房子的郝平成了“三无人员”,郝平厚着脸皮加入了“蹭住”一族,挤在同学家里。直到1998年,郝平通过演话剧、配音、跑龙套等工作买了第一套房子。郝平说:“当时上海的房价才两千多块,现在想也不敢想。”
滕华涛:现实题材才真实
滕华涛,西影厂中国第四代著名导演滕文骥的儿子。滕华涛的童年和少年在西安呆过很长一段时间,至今他的导演组里还有不少西安人。
滕华涛今年凭借《王贵与安娜》获得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滕华涛表示,当导演以来,他一直关注现实题材,因为只有这类题材,才让他感到真实。制作《蜗居》是在拍摄《双面胶》时就有了想法:“当时我跟编剧六六说,‘咱们做一个大都市人买房子的故事,但不要写成一个房地产调查报告。由房子引出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拘泥于房价高这样的小主题上。六六的小说非常好,有爱情,有现实中的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在大都市生活时面临的各种变化。每个人物都可以在社会上找到影子。”
- 2010-06-25百万蚁族很无奈 城市房租咋又涨了?!
- 2010-03-10杨澜是蚁族的话 是蜗居大城市还是回家买房?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