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天价采购门”年底为何频现?
12月26日,天涯社区一篇题为“请看政府采购的每台价值41000元的笔记本电脑是什么配置”的帖子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帖子披露黑龙江省公安厅采购一台笔记本电脑要花41000元。昨日,黑龙江省公安厅对此事件回应称,购买高配置电脑系因实战需要。
一台笔记本预算超4万
根据帖子里提供的黑龙江省政府采购网链接,记者获悉,该项采购计划包括两台15200元的笔记本电脑,一台41000元的笔记本电脑,一台30000元的激光打印机和一台3300元的多功能一体机。41000元的笔记本电脑采购参数描述颇为复杂,记者查证发现,其与今年7月刚上市的联想某款笔记本电脑参数的描述大致吻合,后者在太平洋电脑网上的报价为32000元。
电脑配置高因实战需要
昨日,黑龙江省公安厅对此事件回应称,购买高配置电脑系因实战需要。
黑龙江省公安厅解释称,2007年,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授权黑龙江联络处(设在省公安厅,办事机构为省公安厅国际合作总队)联通了国际刑警组织信息系统,单机连接,专机专用,密钥登录,需配备一台既可以便携跨国跨地区移动办案、办公,又可以随时连接国际刑警组织及国家中心局数据库进行信息查询并兼做本地数据库服务器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以满足一定时期的移动办案、办公和实战需要。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国际刑警组织信息系统的功能,需配备高精度的罗技鼠标和A3彩色激光打印机,以适应各类痕迹比对、图表处理及图像、视频高清处理和还原的需要。
专家分析
年底突击花钱易致腐败
从抚顺市财政局采购iPod Touch4当U盘到乌鲁木齐一区法院采购高价按摩椅,年底突击花钱事件近期频频上演。对此,有专家直言,年底突击花钱极易导致行政机关内部腐败。
公众对年底突击花钱有担忧
日前,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1月全国财政收入5840.69亿元,但11月财政支出10599.64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4249.71亿元,大幅增长66.9%。一个月财政支出暴涨66.9%,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年底突击花钱的担忧。
尽管有关部门每年都表示要坚决制止年底乱花钱,但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没有任何地方或部门因为年底花钱违规而受到处罚。
“年底突击花钱,行政成本很可能被无度使用,实际上很容易造成行政机关内部的腐败。因为留存了大量资金,有些人就想方设法把行政经费变成个人经费或者是小集体的经费来用,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政府法治研究院教授王敬波分析说。
监督不力致“天价采购门”频发
王敬波指出,“现在虽然有审计监督,但是审计监督有时候很难对行政机关的经费该不该花、花到什么程度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钱是不该花的,但一些行政机关在年底突击的时候也会花出去,这说明整个财政经费的监督还不完善、不够有力。”
预算公开是治本之道
王敬波认为,近年来我国行政成本的迅速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为年底突击花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预算公开才是治本之道。
“我们一直在强调预算公开。实际上,目前整个体制的监督很乏力,而且体制内很多都是内部自我监督,很难控制得好。如果把不同的行政机关的行政经费都公开,就会把行政成本运作的控制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王敬波说,“可以想象,如果有两个部门的工作性质类似或者工作职能相当,但是这两个部门在人均的行政运作成本中差距非常大,就会引起公众的关注,相信这也能给行政部门形成一种外部的监督。” ■文/综合《法制日报》、《南方都市报》等
热议
年底突击花钱最终吃亏的是老百姓
先是抚顺市政府采购天价iPod Touch4当U盘,后有乌鲁木齐水墨沟区法院采购豪华按摩椅,有网友表示行政机关年底突击花钱的行为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公众的忍耐极限。在网上,网友们对一些地方机关年底突击花钱的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辽宁大连一网友留言说:“这样的采购清单也敢上报?你采购按摩椅我采购按摩床,大家一起来,谁都不吃亏,吃亏的是老百姓!”“关键问题是,年底突击花钱极易导致行政机关内部的腐败。”辽宁的一位网友留言称,由于没有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已经导致年底突击花钱成为了一种公开的腐败。
还有网友留言称:“财政资金来源于纳税人,财政预算的最终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政府规划实现对公共部门的高效服务。因此,杜绝年底突击花钱,革新预算,就需要打破此前封闭运作的流程,接受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
■文/本报记者朱传丽
锐评
“不差钱”的地方政府知错了吗?
不知是“年底突击花钱”的暖流袭来,还是“政府乱花钱”的寒流回潮,在2010年行将结束之时,“天价采购门”事件频出,再次让舆论哗然。
一幕幕“天价采购”在通胀时代显得那么刺眼,普通民众几乎发自本能地对地方政府予以谴责。在民众的潜意识里,天价采购的地方政府不仅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然而,如此易见的错误却未曾看到任何相关责任人受到惩罚,抚顺市政府以“业务不精”巧妙地将“指鹿为马”的恶劣程度予以最大程度的缓和,黑龙江省公安厅“以特殊需要”巧妙地“粉碎”了网友的质疑,而乌鲁木齐则抬起老同志作为挡箭牌……从他们对舆论的回应中不难看出,地方政府非但不觉得自己错了,反而理直气壮。
这些单位的底气从何而来?不是他们过高估计了权力呼风唤雨、混淆是非的能力,也不是他们过低估计了网友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而是他们的采购在程序的容忍范围之内,是以乏有真正叫停之举,也毫无问责之虞。因为采购条例只有关于公示的模糊要求,而没有对于具体细节的追究,更缺乏对于财政预算的硬约束。
地方政府不知其错而将错就错,公众知其错而不知如何改错,阳光采购屡遭天价采购侵袭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不能只有某种程度的阳光(譬如公开招标),还必须有让权力燥热难耐的温度(譬如预算硬约束、天价采购问责制),更应有让权力胆战的灼热目光(譬如公众监督、财政支出公示)。■文/凯风
“阳光采购”不能总靠“网友曝”
抚顺财政局买苹果机做U盘,乌鲁木齐一法院买按摩椅办公,均被“网友曝”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阳光采购”仅寄望于“网友曝”的偶然,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网友曝”固然是个好办法,但始终不是催生“阳光采购”的常态制度,将“阳光采购”托付于“网友曝”的不定时反应,充其量仍是权宜之计。
“网友曝”虽然是一种大快人心的举措,但如果“阳光采购”能涌现更多的“记者曝”或者“官员曝”,效果或许会更好。不得不承认,“网友曝”确实有利于“阳光采购”的运作,遗憾的是,“网友曝”只是作为“阳光采购”的一个外延,起到“替补”效应而已,终究难挑“主力”大梁。
“阳光采购”我们已喊了多年,但市场的丛林法则又在告诉我们,只要有利润,就会有人钻空子,牟取非法利润,足见“阳光采购”依然任重道远。政府采购十年增长五十多倍,腐败案多与违法采购相关联。
应该看到,“阳光采购”的阻力来自于未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存在法律盲区。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总寄望于“网友曝”。“阳光采购”最终还得立足于科学化、合理化的采购制度和监管制度,避免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吃回扣等贪污腐败现象。 ■文/黄春景
- 2010-12-30地方政府“天价采购门”年底为何频现?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