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药店买药

药店店员推荐药“唯利是图” 好药利润低不推荐

  在柜台式的传统药店,店员执著地要帮顾客“拿主意”;在开架式的药品超市,无论走到哪个货架,都有店员“热情”地追着顾客推荐药品。于是,本来只想买个几毛钱的黄连素治拉肚子,最后却在药店店员的影响下,花30多元买了昂贵止泻药。

  7月29日至31日,记者走访京城多家药店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品牌药都不受店员青睐,反倒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药频频被推荐。业内人士指出,这已经成为药店经营的,关键就是利润在“作怪”。

  调查篇

  小厂药受青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旦消费者提出买药,药店店员就会热情推荐,而推荐的要么就是价格更高的药品,要么就是不知名厂家的药品,有的甚至转而推销保健食品。

  7月28日,记者在百世德平价药房,表示想买咳嗽药,店员在问清“有没有痰”后,马上拿出一盒标价25元的咽炎片和一盒标价24.8元的止咳药说:“你这是咽炎引起的咳嗽,这两种药一起吃肯定管用。” 7月29日,在朱鹤堂药房,记者以同样的症状诉求买药,药店店员迅速拿出一标价25.8元的强力枇杷露。当记者表示想买一个熟悉品牌标价10多元的止咳药,店员则表示这个药“效果不好”。

  除了高价药品,不知名厂家的药品也在店员极力推荐之列。7月28日,常营永盛大药房的店员在问了记者症状后,推荐了标价16.5元、海外制药生产的凊咽灵片及15元的嘉事恒大生产的清热解毒口服液。31日,芳草药房的店员向记者推荐12.5元的联盛咳清胶囊,福瑞宏达医药有限公司鼓楼分店的店员则推荐15.9元的山东健民生产的复方川贝母片。当记者表示这些药品生产商没听过时,店员都会不约而同地驳斥记者:“大药厂的药品有知名度还不是全靠做广告,广告费加入药价,价格肯定贵。不做广告的药厂比较低调,但药品好。”

  消费者童大妈致电本报健康热线,倾诉她上次买药的经历:去药店买预防白内障的药,店员马上从柜台里拿出一盒产品,告诉童大妈这个药对于白内障多么管用。童大妈仔细翻看包装后发现没有任何药品标志,却赫然印着“国食健字”。在童大妈极力要求下,店员这才从药品柜台拿出价钱便宜很多的某知名品牌药厂生产的药品。



  品牌药利润低

  记者调查中发现,同一类药物能找到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产品,售价各不相同,最贵的和的往往相差数倍。其中,除了一两种来自大厂家外,大部分都是“杂牌军”。那么,为什么品牌药不受药店店员待见呢?

  此前有媒体报道,据一位医药代表透露,目前有些药店将药品分为A、B、C、D四个类别。A类为自己代理的品牌或者贴牌品种(即从小厂家进货贴上自己的牌子),这种药品利润达70%到80%。B类为普通品牌,利润在60%左右。C类药品的利润也在40%以上,D类品牌药利润最薄。药店对店员的考核以卖了多少A类药为主,要求顾客来时店员必须先推荐A类药。除非顾客点名要哪种药,否则不主张卖其他品种。

  北京金象连锁大药房董事长徐军曾表示,品牌药毛利润低,但话语权却大得很,折扣很少有优惠,又经常被药店用来打平价,所以一般都是药店里不赚钱的产品。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也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价格风暴席卷了药品零售业,一些品牌药不断降价,利润也一再压缩。既然品牌药不赚钱,用毛利更高的非品牌药替代利润甚微的品牌药来填补利润空缺,成为许多药店的选择。而这部分负责替药店赚钱的药品,就经常出现在店员的嘴里:这个药卖得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有效。

  同名药效果有差异

  与此同时,消费者发现,自己家周围的一些药店里,那些能叫得出名的大品牌很少,店员推荐的往往是不知名厂家生产的同类药。

  对于药店的这种行为,7月31日北京药监局市场监督处一名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对药店店员如何推荐药品无法监管,只要他向消费者推荐的是合法、合格的药品,至于推荐哪种药不推荐哪种药则管不了,消费者只能向消协投诉。

  但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是:撇开利润差距不说,同一类药,药店推荐的那些药,药效真的如店员所说“和知名品牌一样”吗?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著名药学专家孙忠实教授指出,现在同一通用名下,往往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药企生产的药品,虽然都通过了GMP认证,药品质量也都是合格的,但实际上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药厂选用普通药材还是上等药材,购买普通辅料还是优质辅料,采用旧技术还是新技术,还是会造成产品质量上的差异,所以消费者应首选知名药企生产的品牌药。

  揭秘:药店为何喜欢为顾客推荐药品?

  “只卖贵的,不卖对的”是促销员的工作口号。不少药的进价并不太高,但定价都非常高。比如,“益母草颗粒”进价1.85元,售价15元;“孕试纸”进价0.5元,售价5元;“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定价3.2元,售价竟高达62元!……[详细]



  服务篇

  面对店员推销 自己拿稳主意

  一进药店,面对店员的笑脸相迎、滔滔不绝地介绍各种不同的药品或保健品,是应该充耳不闻不理不睬,还是盛情难却将就买下?

  专家提醒,买药的消费者可以听取店员对药品的介绍,但大主意还得自己拿。  

  同时也要提高警惕,以免一不留神掉进推销员设置的陷阱,多花了钱还不见得买到了合适的药,甚至是买了临近过期的药品。

  听取介绍 自己做主

  有媒体做过调查,患者去药店最不喜欢店员推销高价药,其次不喜欢店员太过热情,追着消费者问“药”。

  孙忠实指出,消费者不必太排斥店员的热情,因为普通消费者掌握的药品知识并不多,而药店销售人员相对来说这方面知识比较丰富,因为药品服务、药品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购药时多听听药师、店员的意见有益无害。不过最后要药,是否要购买还由消费者自己决定。

  莫轻信药店促销员

  消费者去药店买药,如果遇到店员过分热情地推荐药品,还得多留个心眼。

  在购买非处方药时,不妨选择以前服用过、证明有一定疗效的药品比较稳妥;比较好听从药店职业药师的推荐。但如果药师不问病情,一味推荐高价药,消费者还是该警惕点,要慎购他们卖力推销的不知名药品和保健药品。如果盲目相信店员所推销的药物,有时会大失所望。

  买药须有首次就医经验

  现在在药店买药就像在市场买菜一样方便,很多人有个头疼脑热总习惯性自己上药房买点药吃。可药毕竟不是菜,不能随便买。

  孙忠实教授指出,消费者自行去药店买药前,比较好有“首次经验”。这里的首次经验指的是:之前已经因为同样的症状去医院看过病,医生开过处方。首次就医医生处方上的药品可以为患者下次购药提供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

  孙忠实提醒,如果患者没有首次经验,比较好不要自行购药,应先去医院看病让医生诊断后开处方,以免乱吃药反而贻误治疗时机。



  看清国药准字

  现在药店一些店员面对上门来买药的消费者有时甚至会将保健食品推荐给患者,所以消费者还需睁大双眼,认清 “药”字牌和“健”字牌。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告诉记者,保健食品只能起到保健作用,如果患者要治病还需买正规的药准字号产品。比较好的分辨方法是首先找“OTC”标志。其次,无论药品还是非药品,都会在外包装上注有批准文号,注意识别究竟是“国药准字”还是“食”字、“健”字。

  勿迷信“高价药”“进口药”

  一些消费者在选择药品时往往认为价格高的、进口的药品效果会更好,但专家指出,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消费者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恰当的药品,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扩大治疗的正作用,这才是用药的基本原则。

  实际上,药品的价格是由原料采集难度、生产工艺难易、产量大小、销售范围和包装质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它与药物疗效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并不能完全画等号。而任何一种药都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用药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治什么病用什么药。非处方药看了药品的说明书可以因病施药,但是处方药一定要通过医生的诊断、诊疗以后提出一个具体治疗方案再按方案用药;二是要注意看药品使用说明书。什么情况不能用,哪些药和哪些药不能合用,都是药品说明书最重要的内容。

  同一通用名品牌

  泰诺、百服咛、必理通其实都是一种药,通用名为“对乙酰氨基酚”;感康、999怡克、泰克也是同一种,通用名为“复方氨酚烷胺”;胃舒达、保胃健等药,通用名为 “法莫替丁”……目前在我国,同一种通用名药品,常常有几十家甚至数百家企业生产,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

  孙忠实指出,买这类药品时,千万不要一味图便宜,因为虽为同一类药,但不同药厂选用的原料不同、生产技术差异等还是会造成产品质量上的差异,所以消费者应首选知名药企生产的品牌药。此外,感冒了就买感冒药,牙疼就买止疼消炎类药,如果药店人员推荐的药品跨度太大,比较好不要听从推荐。

  本报记者 夏文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诸如食品安全,医疗保障,医药信息等,健康的生活应从了解信息开始![[更多精彩健康资讯请进入:新闻频道]]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