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住房

2010六大民生期待 住房、物价、医改、就业、拆迁

  “国以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如今,中国人对民生的关注,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民生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尖锐。

  在迎战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百姓、企业、国家一同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现在,我们又共同走进挑战与希望并存的2010年。新年伊始,本刊梳理出来自国人的民生期盼,我们期待这些热切的民意能和国家“保民生”的决策部署形成共振,在克难攻坚中把民生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

  住房:让百姓安居乐业

  2009年,在本刊读者的来信中,涉及楼市及房价问题的来信始终高居榜首,到了11月,更是有高达八成的读者来信涉及“疯狂的房价”。

  北京网民宁玉碎在来信中感叹:“在大中城市,小两口买房,哪家不是老少齐上阵,把三代积蓄全花光?但如果问,全国还有多少三代人的积蓄加起来也买不起一套房的情况,恐怕没人可以给出数字,如果说这个数字比北京的房价还天文,恐怕没人会反对。”

  一边是危机冲击下各行业纷纷紧缩,一边惟独房地产在经济低谷期一路高歌,房价逆向飙升至历史新高;一边是“地王”、“楼王”频现,一边是全国保障房建设资金到位率不足25%;一边是有人“三代积蓄也买不起一套房”,一边是全国住房空置率超过15%,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的空置率更超过40%……在网上,网民们对畸形楼市的不满和抨击,已经到达一个新的沸点。

  疯狂房价背后的症结何在?民众和专家对此热议不断。在众多或宏观或微观的评说中,一位专家的“民生思维”引人注目:在有些地方,房地产仅仅被视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而非社会政策的一部分。有些地方政府无视住房的社会功能,只看重房地产开发带来的财政收入和对GDP的拉动,再加上开发商、银行的逐利趋向,房价不断逼向虚高。

  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社会发展和社会成员的居住权,哪一个更应该成为政府的首要考量?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目标怎样去实现?这些问题都值得各级为政者认真思考。

  当更多普通人在房价的重压下身心疲惫、生活变形甚至人生价值观产生动摇,腐败、暴利等众多社会矛盾在房地产乱象中衍生的时候,百姓的社会公平感、社会的稳定和谐何从谈起?

  “现在需要政府有平抑房价的决心,有大庇天下寒士的雄心。”“居者有其屋是最大的为民办实事”……本刊一封封读者来信中的热切期盼跃然纸上。

  事实上,党和国家在不断回应着民众的期待。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从“抑制”到“遏制”的用词变化传递出强烈的信号,体现了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国四条”的出台,加上在此前后国务院及多个部委密集推出的调控举措,让处在房价煎熬中的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们必须弄明白的是,老百姓对住房的需求的确是刚性的,但目前的超高房价并不是老百姓的需求和消费所带来的。人们期待着:中央抑制房地产投机、力推保障房等措施能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合力对房价中的泡沫挤一挤、再挤一挤,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物价:稳定市场预期

  2009年底,全国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食用油、粮食价格稳步提升,甚至连不起眼的大蒜、辣椒价格都创下了新高。民众期待政府部门能在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未来生活用品价格持续明显上涨方面有所作为。

  “近期,食用油涨价,引起许多市民恐慌。我看到一个老太太一连8天往超市跑,买回8桶桶装油。这是没必要的。”2009年12月12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尚强民,在武汉这样表态。他介绍,2009年主要大豆出口国减产,造成我国食用油价格上涨;2010年的食用油价格不会上涨,因为目前已确定这些出口大国都将增产。

  对民众关心的粮价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近日回应:目前国有粮企原粮总库存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水平,粮价不会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的情况。

  但专家预测,随着经济逐渐回暖,加上年末翘尾因素影响,2010年前半年物价指数的继续上升已成趋势。

  “我们已经开始关注到一些通胀预期。”总理前不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坦言,“我们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CPI刚刚由负转正,PPI也还是负的。但是我们要预见到通胀有可能出现。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国家,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过大的问题。物价如果不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对一部分人来讲可能不成为问题,但是对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家庭,就会成为很大的负担。”

  各种迹象显示,管理好通胀预期,使物价上涨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已经被政府提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保护人民利益的高度来对待。民众期待着,能从身边的“柴米油盐”中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承诺与关怀。医改:切莫“摁下葫芦起来瓢”

  一位北京小伙子为给女友看病,每天凌晨3点从家里赶到市区一家医院排队,以确保能挂上号,一坚持就是几个月。爱情的力量让人感动,看病的艰辛让人心酸。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以来困扰着中国百姓。2009年,新医改方案等系列改革举措,让老百姓看到了解决药价高、看病难问题的希望。

  基本医疗卫生将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公立医院突出公益性,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下45%的药品降价……人们为政府的努力和举措叫好,但一些人也担心新政在实施环节打折扣甚至“摁下葫芦起来瓢”,毕竟相关领域的“利益纠缠”根深蒂固。

  在济南一家国企工作的张宝国说,大大小小的药品降价已经许多次了,可是大家普遍感觉药价还是贵。最担心的是药价没降下来,诊疗费倒提高不少。

  武汉市的职员胡艺提醒,要防止一些药品换上新名称继续维系药价暴利:“媒体曾报道,罗红霉素有40个名字,头孢三嗪有30个名字,抗菌药氧氟沙星的名字达52个之多。改换药品名称、规格及包装,按"新药"重新定价的变相涨价行为,一直未被完全遏制。因此,应完善监督措施,严防降价的基本药物"见光死"。”

  百姓期望,“时间就是生命”能成为医改推进中的关键词,尽快把阻碍医改实施的各种“利益链条”彻底切断,尽快让惠民举措落到实处。

 


  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

  2009年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每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热点话题背后几乎都是对教育公平的追问。

  沸沸扬扬的“浙江高考加分”及“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北大首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等,始终伴随高分贝质疑声的,是人们对教育公平可能遭受损害的深深担忧。同一座城市仅仅相隔百米的学校冰火两重天的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择校热更是常说常新的老大难问题,社会关注度持久不衰。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组织的一项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择校费、大学高学费和高考加分政策,分别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面对百姓的追问,中国教育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对待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2009年11月,教育部部长上任伊始,就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2009年岁末,国务院公布的对公办中职学校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将逐步免除学费的政策,被普遍认为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后,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如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好学,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人们期待,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扶持弱校及农村学校建立教师流动机制等手段,“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政府承诺能够逐步变为现实。

  就业:期待渠道更通畅,前景更光明

  就业是民生之本。金融危机下,对百姓生活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就业空间缩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人群这三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尤其突出。

  “儿子大学好不容易毕业了,可是找工作实在是难。”一位农村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直接引发了就业危机。刚刚在一家企业就职的大学生江丹告诉记者:“这一年找工作真是太难了,降低心里预期是明智的选择。”

  一位农村受访者说:“我原来在深圳的一家超市打工,后来超市裁员,就回家种棉花了,等有机会还想出去打工。”另一位受访者则表示:“希望国家能加大小额贷款覆盖面,拓宽再就业门路,关心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伴随国家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措施的实施,2009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保持了总体稳定,新增就业、下岗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民工就业等指标完成情况均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但各地登记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尚有近一半未实现就业、部分农民工岗位不稳定等问题,显示目前的就业难尚未彻底解决。

  中央明确提出,2010年“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带动就业增长机制、扩大就业渠道等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华社31个分社前不久进行的入户调查或拦截式访问显示,已实施的保障和扩大就业政策得到了84.1%的受访者认可;53.9%的城市居民认为2010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会好转,期待自己和家人的就业空间会更大。

  拆迁:早日告别“民生之痛”

  6年前,孙志刚的无辜惨死,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2009年末,多起由拆迁引发的极端事件,让备受争议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存废提上了国家立法机构的议事日程。

  以成都唐福珍自焚事件为代表的典型事件,因其极端而受到广泛关注。实际上,因强制拆迁、暴力拆迁导致的矛盾和冲突经常发生。本刊收到的众多读者来信中,对这一问题的反映占了相当数量。各种渠道的民意都显示,城市拆迁的无序和混乱,正在成为引发社会矛盾与不稳定的民生之痛。

  北京大学法学院五位学者一纸认为拆迁条例涉嫌违宪违法、建议全国人大修改的建议书,激起千层浪,把公众的目光聚焦到法律制度建设的层面。国务院法制办迅速作出回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有望取代旧的拆迁条例。

  社会舆论对此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虽然废除现有的拆迁条例并不能解决所有拆迁问题,但至少能够抽掉暴力拆迁的一个法规垫脚石。众多网民对新条例提出建议和意见,有人并提醒在新旧条例的转换期,要防止利用这个时间窗口突击拆迁。

  现行拆迁条例的废除看来已无悬念,这表明国家对当前拆迁过程出现的不公、矛盾和冲突已有更清醒认识,对其中凸显的民意也有更积极和迅速的反应。人们期待,直接关系民众财产权和切身利益的新法规能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切实担负起维护广大拆迁户正当权益的重托,让拆迁不再成为“民生之痛”。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