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暗娼”到“性从业者”
9月1日的《中国青年报》,以“性从业者艾滋病感染率近10年上升了50倍”为题,报道了造成中国艾滋病疫情进一步恶化的潜在威胁主要来自性途径的传播。而高危人群大部分在娱乐场所,性从业者大多不知道通过性传播能够导致传染病甚至艾滋病。
笔者注意到,在这则343个字的消息中,从标题到内容,“性从业者”的字样出现了4次。带着“洋味儿”的“性从业者”的叫法并不十分普遍,但顾名思义,以性为职业而工作,性工作者是“”、“暗娼”的代名词。尽管性从业者不被法律和道德所接纳,一直隐匿在水下,但她们又是一个越来越无法回避的社会存在。
现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给予“暗娼”以“性从业者”的称呼,笔者认为,这是媒体正视社会问题的转变。或许会有人疑问,“性从业者”的称呼不就是承认了这一职业,这是否违背公安部门打击的做法,是否会纵容易的蔓延或公开化呢?
我以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待应该一分为二。,即所谓的易,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现实问题。政府对于不少娱乐、服务场所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现象,一直都是持打击的坚决态度。虽然,“”搞了多年,但娱乐、服务场所的一些“生意”始终禁而不绝,足以说明这些“生意”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成因,单靠“严打”、“”远不能从根治。
而另一方面,性从业者选择这一职业的原因很多,但这些归根结底都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而是社会整个大环境造成的。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必将出现磕磕碰碰,而她们就是这些伤疤的注解。
因此,对于新闻媒体改变对“暗娼”的称呼,我是持赞同意见的。因为,新闻记者是社会工作者,在做新闻报道的时侯,很明确的一点就是要对性从业者的人在人格上表示的尊重。如果把把带有歧视的字眼带到新闻中,无论出现在哪一个层面,都会影响媒体报道的公正。
特别是,一些性从业者不得不从事这个行业,是为了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一旦得了艾滋病等严重性病这一切就全都毁了。因此,转变的称呼,体现了对她们人格尊严的尊重,如果她们意识到这一点,也许就会促使她们认识带性病传播的危害,在易的时候,自觉使用安全套,不仅她们减少性病,给社会减少负担,还相当于为社会创造了效益。
从这个意义上看,“性从业者”的称呼并不是纵容易的蔓延或公开化,而是一种预防艾滋病的积极态度和行为。这跟易的蔓延或公开化毫无关系,打击是公安部门的事情,而“性从业者”的称呼是媒体正视娼妓问题的转变,两者并行不悖应当区别看待。
- 2008-11-07从“暗娼”到“性从业者”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