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TAG >> 好胃口

针灸按摩法还宝宝好胃口

  天气一热,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的胃口变差了,忧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儿科专家认为,夏天孩子胃口变差大多不是由于疾病引起,而是由于家长缺乏喂养知识、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好的进食环境及心理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若不及时干预,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营养不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疳积”,严重者可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 

编辑推荐:[[吃对食物宝宝夏天不长痱子
宝宝使用花露水不当影响健康
炎炎夏日,宝宝玩什么好]]

  专家支招:

  试试扎四缝和捏背脊

  儿科专家说,以前疳积的小孩多皮肤干瘪、四肢瘦小,有不少非但不厌食,反而是胃口很大,每餐吃很多,肚子鼓鼓的,但常拉肚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过食高蛋白、高糖等食品使孩子营养失调,进而出现两眼无神、面色发黄、乏力少动的症状却更多见了。这类孩子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肝旺克脾,烦躁易怒,睡眠不宁或有动作异常,在治疗上应以消积健脾疏肝为主。除了通过药食治疗,利用传统的扎四缝和捏背脊疗法效果也不错。

  扎四缝 比较好到正规医院

  据专家介绍,扎四缝是分别扎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接近掌心的指关节中点共8个“四缝穴”,因这四个穴位上分别有不同的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又与五脏六腑相接,适当地刺激它们,不仅能治疳积,还可起到调整其他脏腑功能,治疗小儿多动、遗尿等多种作用。如:

  食指:有大肠经经过,这一经络与消化功能有关,扎该穴对治疳积帮助最大;

  中指:有心包经经过,扎该穴可泻“心火”,助治烦躁哭闹、睡眠不宁等热症;

  无名指:有少阳三焦经经过,与肝、胆关系密切,扎该穴可降肝火,治疗孩子因肝火旺引起的多动症;

  小指:有心经和小肠经经过,与心、肾、子宫、睾丸等器官联系密切,扎该穴可治遗尿。

  随着育儿知识的普及,很多妈妈们已经认识到科学育儿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每个父母都应给予孩子正确的关爱,做好家长这人生中重要的工作!![[了解更多科学育儿知识请进入:育儿频道]]


  专家指出,有疳积症时,扎完食指四缝穴挤出来的是黄色的黏液,严重的甚至可挤出有油珠的黏液,正是这些脂肪的沉积堵塞了经络,影响到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通过扎四缝,能使孩子的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而且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分泌也相应增加,正是这些消化酶的增加,有助于小儿消化功能的改善,从而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专家提醒说,扎四缝消毒要严格,对取穴和进针的深浅也有一定的要求,比较好不要在家里或资质不良的诊所扎,以免出意外。以往就曾出现过不懂操作要领的黑诊所用针给孩子使劲“挑”,把手指的肌纤维挑断了。其实用针扎就有刺激效果,根本无需盲目挑, 接受治疗后不要吃鹅、鸭、芋、笋及海鲜等发物,以防感染。

  捏背脊 自己在家就能操作

  专家称,捏背脊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另一种古实用的疗法。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经脉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捏脊疗法就是通过疏通这两条经脉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上也常用来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呕吐、便秘、咳喘等症。

  这种疗法有简便易行,痛苦小,见效快,且易学易懂易操作,有心的家长学会后,在家里就可常给宝宝做。

  首先让宝宝俯卧或侧卧在床上,背部保持平正,肌肉尽量放松;家长站在宝宝身体一侧,双手食指半屈,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用食指中节靠近拇指侧面的地方抵住宝宝椎骨,双手大拇指与向上捏起宝宝背部正中脊椎两侧的皮肤交替自下向上捻动,一直推到颈后与肩平的大椎穴,一次捏五六遍。一般每天捏一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在捏背脊的过程中,还可适当用力拎起孩子的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5次提一下,可增加对相应穴位的刺激量。提和捏的力度应以孩子皮肤微红为宜,不可过度。

  注意事项:

  1。此法适用于半岁至六七岁左右的婴幼儿,因为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力度掌握不好易损皮肤,而年龄太大的孩子则背肌厚,提捏难到位,疗效不佳;

  2。一般在早上起床前或晚上临睡前进行效果较好,或是在饭后两小时后再进行,每次捏的时间不宜长,3~5分钟即可;

  3。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要先修整指甲,且手要够暖,手法要轻快,用力和速度要均匀;

  4。背脊皮肤有破损,或者患有疖肿、皮肤病及高烧时要暂停,有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的小儿不宜。

  • 1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