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华:中国手足口病进入流行期 防控形势严峻
“目前中国手足口病已经进入了流行期,今后一段时间疫情将进一步上升,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邓海华在日前的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4月11日,2010年中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92344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8.26%,其中重症2119例,死亡 94例。广东、河南、广西等十个省份发病总数占全国总数的近80%。
那么手足口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染病?怎样在发病早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家庭应该怎样预防手足口病?记者就家长最为关切的问题,采访了北京友谊医院的儿科专家崔红主任。
什么是手足口病?
记者:手足口病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染病?
崔红: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般全年均有发生,4月至7月为高发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一个自然的周期,7天到10天可以自愈。少数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可能并发脑炎、肺炎等疾病。
记者:手足口病是新的传染病吗?
崔红: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发此病。此后,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在1981年发现了第一例手足口病,截至目前,每年都有人患此病。
记者:手足口病的症状是怎样的?
崔红: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记者:手足口病传播主要通过什么途径?
崔红: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感染。
如何防控手足口病?
记者:手足口病有疫苗吗?
崔红: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记者:为什么儿童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崔红: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这是因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记者: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崔红: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记者:哪些症状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
崔红:手足口病患儿,尤其3岁以下的患儿,病程在5天以内,具有以下特征——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呼吸、心率增快;高血压或低血压;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等——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应将患儿及时送定点医院救治,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即使针对重症患儿救治,临床专家也已经初步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以进一步提高重症患儿救治成功率。
家庭该做什么?
记者:家庭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崔红: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目前,手足口病处于高发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记者: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怎样对日用品进行消毒?
崔红: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比较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记者: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此病,需要注意什么?
崔红: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 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本报记者金振娅 本报通讯员孟庆玲) (来源:光明日报)
- 2010-04-27邓海华:中国手足口病进入流行期 防控形势严峻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