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临床研究 李红良团队连发3篇重要成果
对于专注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研究成果的发布,是长久以来倾注大量心血凝结的宝贵财富。武汉大学李红良团队,从2020年4月初到5月初,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连发三篇Cell Metabolism,引起了业界关注。
李红良,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师从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刘德培院士与梁植权院士。自2008年加入武汉大学后,李红良所带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脏代谢及相关疾病研究,创建了包含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等在内的十个研究平台。
2020年4月7日,李红良团队发布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子机制的基础研究;5月1日,李红良团队有关COVID-19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结局关联的临床研究一经发表,就引起不小的轰动;5月5日,李红良团队再次发布老药新用研究成果。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2020年仅过去五个月的时间,李红良团队就发表了5篇Hepatology(IF:14.971)、1篇Circulation(IF:23.054)、1篇Circulation Research(IF:15.862),虽然地处武汉,但团队高产成果依然令人惊叹。
李红良介绍,由于可能省去Ⅰ期临床试验,“老药新用”能够大大节省新药研发的成本,因此一直是新药研发的热门话题。作为美国FDA目前唯一批准的晚期肝细胞癌(HCC)一线治疗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每次两次、每次400毫克的口服,只能延长患者总体生存2.8个月(中值)。而与此同步的是,如果使用这个剂量,还可能出现疲劳、厌食、腹泻、皮疹和脱屑、手足皮肤反应和高血压等严重和广泛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2020年李红良团队发表的第三篇Cell Metabolism中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是肝硬化、HCC和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的主要病因,在小鼠和猴子NASH模型中,使用不到临床推荐的10%的剂量的索拉非尼,可以有效缓解包括肝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在内的NASH的主要特征,并且没有明显毒性。研究数据表明,与目前观察到的用于HCC的索拉非尼相比,低剂量索拉非尼作为NASH治疗的潜在临床风险显然更低。
为了论证这一结论,李红良团队通过表型研究1:低剂量索拉非尼治疗NASH-HCC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表型研究2:索拉非尼可预防HFHC饮食诱导的小鼠肝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机制探究1:索拉非尼对脂质积聚和炎症的影响并不依赖于B-Raf或C-Raf、机制探究2:索拉非尼通过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影响脂质积累和炎症、机制探究3:索拉非尼通过诱导线粒体解耦激活AMPK进行了分析。
同时,李红良团队充分利用了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强大的平台优势,利用猴子实验对前面的结论进行了验证。最终结果表明,低剂量索拉非尼对患有NASH的猴子有效且安全。
李红良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思路清晰、工作细致,严密地论证了低剂量索拉非尼可通过诱导线粒体解耦激活AMPK通路,进而起到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的作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 2021-05-11专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临床研究 李红良团队连发3篇重要成果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