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多动症”孩子是大人误判 会影响孩子发展
http://www.qm120.com2008-10-22 10:39:32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新学期开学以来,沪上各大医院的儿童多动、注意力缺陷等儿童保健门诊频现就诊高峰。但是,专家们发现有大半好动孩子蒙冤,被错误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将孩子“诊断”成多动症的并不是医生,而是孩子的老师和家长。沪上儿保专家指出,现在“多动症”的概念被严重滥用,其实,多动症的诊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即使是非专科医生也把握不好诊断标准。
“多动症”多由孩子家长定位
“我的孩子从早上一睁开眼睛就一刻不停,做功课也不专心,老师说他上课时注意力也不集中老走神。他是不是多动症啊?”“我女儿玩起来像**子一样疯。不像其他小姑娘文文静静地讨人喜欢。婆婆说她一定是多动症!”“我孩子从小就特别好动,上课总喜欢做小动作、抢着发言。老师觉得他是多动症,要求我们家长带他去看心理门诊。”
新华医院儿保门诊副主任、心理学博士张劲松告诉记者,在他每次门诊中诊断的二三十名所谓多动症儿童里,有大半在经过系列科学综合评价后被摘掉了多动症的帽子。但是,让张劲松感到不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定位多动症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孩子的老师和家长。
据悉,各大医院的儿保门诊,被疑患多动症的孩子远远高于确诊人数,而就诊高峰常常出现在9、10月份。一位业内权威专家告诉记者,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夸大的宣传;第二是老师的误解。班级里多一个“坐不定”的学生,会给教学带来很烦,但如果该学生被确诊为“多动症”,那他的成绩再差老师也不用负责了。
乱贴“标签”易留下心理阴影
顽皮的孩子,学习困难就完全是多动症在作怪?从医学角度看,这个因素被严重高估了,其实这类孩子的数量并不多。可是一旦这些“疑似”多动症的孩子被送进医院贴上“标签”后,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
杨先生读四年级的儿子调皮,老师随口说他“多动症”,结果得了个“多动症”的绰号。同学的取笑甚至让孩子一度不愿去上学。尽管诊断结论并不是多动症,只是“注意力不集中”,遗憾的是“多动症”绰号在孩子心中留下的阴影却难根除。
除此以外,很多孩子还会因此产生“标签效应”。沪上众多儿保门诊专家指出,多动症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医学检查,才能下结论。在没有经过明确鉴定后,千万不能乱用多动症的标签。其实,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孩子常常会来“证实”大人的评价似乎总是有根据的,就朝着大人评价方向发展。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就是说,有些孩子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不经意间经常的评价“培养”出来的。
多动孩子不全是多动症惹的祸
记者了解到,在国际上多动症的发病率在6%-10%,中国学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4.31%-5.83%。张劲松指出,多动症的认定是种医疗行为,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如幼儿园的儿童注意力只能集中5-10分钟,一年级小学生也只能集中10-15分钟,这些年龄段的孩子一节课上有几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做小动作都是正常的。
另外,喜欢多动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多动症惹的祸。心情焦虑等其他心理问题也可能表现为多动。专家发现,现在独生子女玩伴少,接受教育过早,干涉性管教过多,都可能让孩子的神经、精神系统长时间处于警觉状态,为转移紧张的情绪,有些孩子就通过不停活动来转移注意力。
- 美赞臣中国启动"婴幼儿+儿童成人"双轮驱动战略
-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与亚马逊云科技携手,加速人工智能驱动的癌症创新
- 圣方医药研发正式更名为"太美智研医药" 以AI赋能临床研究全链条
- 正雅颌位重建临床技术解析
- 凯爱瑞发布2025年补充剂风味图谱:引领健康领域的风味未来
- Early CD研究在2025 ECCO年会上发布重要中期分析结果,助力早期克罗恩病患者实...
- 阿斯利康将以约1.6亿美元收购珐博进中国,并获得罗沙司他在中国的独家权利
- Syensqo和Emulseo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高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普萃超临界
- 依视路陆逊梯卡亮相上海眼镜展 携行业伙伴共拓眼视光破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