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干预驱散“心灵余震” 干预要及时
http://www.qm120.com2008-06-02 09:59:46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汶川地震不但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惨烈的灾情也会让经历和目睹的人群心理受到严重创伤。第一批奔赴灾区的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心理专家郑毅指出,震后的医疗救援应包括对心理受灾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专家呼吁:心理干预要及时
没有哪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中国医师协会理事韩小红博士称“心里救灾”干预得越早越好。及时的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危机通常采取六步法: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人群:第一类人群是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第二类人群是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另外还有现场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第三级人群是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第四级人群是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的灾区以外的社区成员以及对灾难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第五级人群则是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这类人群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专家建议,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灾后心理干预应“以人为本”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教授介绍,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介入。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
“灾区群众相互之间也可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治疗。”方新说。她介绍了几种简单有效的方式:第一,无言地陪伴。在危机事件后,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真正有效的是陪伴当事人。此时默默无言远胜千言万语;第二,无条件地倾听。让当事人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不好的感觉、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能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内心的不安、焦虑;第三,给予当事人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言万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第四,无条件地接纳哭诉者。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给哭诉者以被接纳的感觉,心中的伤痛才能得以缓解。
“此外,灾后救援和善后服务人员的心理变化也要高度关注。”方新说。她介绍,特殊的工作性质使救援人员时时目睹灾后的惨况,面对痛苦的人群,还要超负荷工作,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在四川省北川县救灾现场,多次发生救援的武警战士、医护人员因为目睹伤亡惨状和个别时候救助困难情绪剧烈波动。这时,也应适当运用一些自我干预和相互干预的技巧,这对于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
“过度关心”不利受灾群众心理恢复
人们关心灾区、关爱受灾群众的热情,随着灾情的持续而高涨。然而心理学者郑毅却呼吁,市民的爱心和热情可以理解,但“过度关心”不仅妨碍医院救治病人,还不利于受灾群众的心理恢复和重建。
正在前线的郑毅解释说,受灾的伤病员在突然遭到这么大的苦难创伤之后,心理上常常会出现抑郁的症状,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悲伤裹得很紧。对此,比较好的心理疗法便是先引导他正视这段苦难的经历,把自己的痛苦说出来、哭出来。这样他的心扉才能打开,为以后的心理恢复和重建打下基础。
在电视里记者看到一个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小姑娘表情呆滞,麻木的脸上睁着一双空洞的大眼睛,这一切都说明她所受的创伤很深。为她做心理辅导的中山大学心理学博士张曼琳说,反复几次为这个小女孩做心理辅导,极力想诱出她的眼泪、逼出她心理上的“毒”,但好几次被前来探病的热心市民打断,使小女孩正欲打开的心又关了回去。探望和安慰她的人越多,她心理上的“保护膜”就越来越厚,几乎形成一个心理上的“保护壳”。几天下来,同病房的另外两个未受到“过度关心”的孩子,经过心理辅导和自我调节,他们心灵已经打开了,他们的表情越来越生动而丰富,他们把曾经的创伤抛了出来,恢复了小孩子顽皮活泼的本性;而小徐的表情却还是常常显得木然而呆滞……
“建议大家来医院关心和探望受灾群众,不要都抢在这时候一窝蜂来,而要持续性地关心、关爱他们。不但在抗灾"热度"高涨的时候关注灾区、关爱受灾群众,将来灾情过去了后,也要细水长流地、持续性地关心关爱他们。这才真正有利于他们身心的恢复,促成他们早日完成心理重建。”张曼琳建议说。
救助者亦会产生心理问题
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张侃介绍说,马上他们还将组织400名左右心理专家奔赴灾区。张侃说,从目前的情况看,估计30%%以上受灾群众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张侃认为,这次地震来得突然,大量没有受过训练的年轻士兵和医护人员以及深入灾区报道的新闻记者,暴露在重大危机面前,灾区的惨烈和救助的无奈可能使得他们的心灵短期内受到极大损害。
受灾群众在受伤后,可以获得救助,而救助人员本身则要连续不断地暴露在惨烈的场面中,“现在我们很多士兵、医护人员和记者都很年轻,对他们是很大的伤害。”“其中参与救助的十万部队士兵,因为交通困难,有的战士要始终坚持下去不能轮换,不仅身体疲惫,而且心灵上受到的冲击程度是最大的。如何对这群人尽早实施心理救援,也是我们这次工作的重点之一。”张侃说。
张侃同时指出,很多记者仓促上阵,“我们得到的一些消息,因为没有心理防护的准备,有一些媒体的朋友在当地已经失去战斗能力,完全崩溃。”专家说,要对救援人员进行快速的基本心理干预技巧培训,一方面使得他们在进行救灾活动时能够对受灾群众进行基本心理疏导,另一方面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避免心理枯竭,提高工作效率并维持工作热情。
“心理危机干预”绝不是一两天能完成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韩小红博士强调说,心理危机干预“绝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灾后心理援助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在这段时间里,生存是第一要务,在这一阶段,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心理问题并不明显;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在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凸显出来,如果没有伴随相应的心理援助,受灾群众马上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而感到强烈的失落;第三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因此,心理治愈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受灾者具体的指导和关心,给他们鼓励,认真地倾听他们,真诚地接纳并处理他们出现的一些烦躁和反社会的行为,这些都是需要救援者事先做好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