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警惕!频繁低血糖与消化问题或暗示神经内分泌肿瘤风险

http://www.qm120.com2024-11-26 19:30:52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关键字:

不明原因频繁发生低血糖,长期在内分泌科治疗,然而疗效不佳;反复出现腹泻、腹痛被当成胃肠炎,反复消化道出血当普通消化性溃疡治疗,病情却难以好转。医生提醒,这类病人要引起警惕,极有可能患上了一种罕见疾病——神经内分泌肿瘤(NET)。

虽然是罕见疾病,但流行病学显示,在过去30年间,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增长了5-6倍。据相关统计,中国每年神经内分泌肿瘤新增病例约7万例,现存病人数量超过30多万。由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千人千面”,误诊漏诊率相当高,患者平均需要5年才能得到确诊。

“神经内分泌肿瘤既不是神经科的疾病,也不是内分泌科的疾病,这是一类起源于干细胞且具有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能够产生生物活性胺和(或)激素的肿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ET团队核心、肿瘤介入科副主任王于指出。

患者平均5年才能确诊 

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细胞遍布全身各处,可以分泌出几十上百种激素,所以它可以起源于身体的各个器官,胃肠、肺、胰胆、胸腺以及皮肤等多个器官都可以生长,全身除了头发和指甲以外都可发病。其中,发生在胃肠、胰腺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占到70%。根据《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2022年版)》,国内23家中心统计了2000-2010年的2010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显示,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胰腺、直肠和胃,而小肠和结肠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在2023年被纳入中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但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种罕见病,无论是理念、诊断技术、治疗技术,国内其实都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早期症状不典型,分布部位广泛,症状多种多样,给医生的判断带来很大的迷惑性。

目前,只有大约2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具有典型症状,还有80%的肿瘤默默长大,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不少病人从发病到确诊,都历经坎坷,有的因为反复低血糖长期在内分泌科治疗,有的因为反复消化道出血当普通消化性溃疡治疗,也有因为反复出现腹泻、腹痛被诊断为胃肠炎,还有的被误诊为胃癌胰腺癌。直肠或胃里长了一个神经内分泌肿瘤,但在做肠镜、胃镜检查时被当作息肉摘除了,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全球数据表明,患者平均需要5年方可确诊,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由于80%的NET病人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漏诊,大部分病人确诊时已经是晚期,出现了转移。”王于指出,由于NET长得慢,晚期也有不同情况,有的中位生存期达到十几年,有的则中位生存期仅有几个月。“比如,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既可以像胃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肿瘤一样,生长缓慢且预后良好;又可能像胃癌一样,具有高度侵袭性,若不及时治疗,疾病会迅速进展,预后很差。”

规范治疗可以实现长期生存

近十来年,随着内镜和生物标志物精确检测等诊断技术的应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走向规范和成熟,越来越多病人得到确诊,治疗手段取得了进展和突破。

王于表示,神经内分泌肿瘤算是非常复杂的一大类实体肿瘤,其治疗手段有很多,包括内镜手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放射介入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究竟选择哪一种治疗手段,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级、分期、发生部位以及是否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所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都是恶性的,但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即生长速度特别慢。”王于成表示,“1厘米以下瘤体的病人基本上可以治愈;大于2厘米的基本都会转移,但并不可怕,只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以有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五年计划。很多已转移的病人可以带瘤生存,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这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

王于指出,目前,超过6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诊断时已处于晚期,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机会。目前主要采用生物疗法、生长抑素类似物(SSA)类药物等方式,帮助抑制肿瘤生长。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肿瘤负荷、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是否有激素分泌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和整体生存,使得个体的治疗和预后差异很大。在积极的规范治疗下,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实现长期生存。

随着神经内分泌肿瘤药物的不断更新,医生和患者对治疗更有信心。例如,新获批的用于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醋酸兰瑞肽缓释注射液在今年4月开出首张,该药是目前全球唯一获批可进行深部皮下自我注射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类药物,是针对不可切除和/或转移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线药物治疗新选择。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小王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