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脱发怎么治?会不会有副作用?
http://www.qm120.com2021-04-25 16:21:16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脱发是现在社会的一个常见现象,不仅是中老年人脱发,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就连王子也难逃此劫。然而导致这个现象的罪魁祸首基本都是雄性激素脱发。
什么是雄性激素脱发?
俗称男性型脱发,脂溢性脱发,是遗传因素(70%-80%的患者可发现家族遗传史)和DHT(双氢睾酮)综合导致的。有遗传因素的人,会在年轻时就会出现头皮的油脂分泌过多,头皮油腻,脱发慢慢发展。呈现额头前发际线后移,甚至秃顶的现象。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导致脱发以外,因为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导致DHT(双氢睾酮)产生分泌增加,从而导致皮脂分泌增加,引起头发脱落,呈现发际线后移,头发稀疏等等症状。雄性激素脱发是无法自愈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得到缓解和改善。
雄性激素脱发的治疗有哪些?
对于脱发轻中度患者:
建议口服非那雄胺片及外用米诺地尔搽剂。两者都是美国FDA认证的治疗男性脱发的一线药物。
非那雄胺片(例如百达英非那雄胺片,一天一片,一片1mg)从脱发的根源入手,可以有效抑制5α还原酶,抑制雄性激素的含量,从而阻止DHT对毛的损害,改善毛囊的不良环境。一般用药3个月后毛发脱落开始减少,6-9个月头发开始生长,连续服用1-2年可达到不脱发的稳定效果。治疗5年,99.4%的患者脱发改善,100%的患者无继续脱发。
米诺地尔搽剂会促进血管舒张作用使更多的养分和氧气通过血液流到毛囊,从而促进毛发生长。就是改变头发所处周期,或延长头发生长周期。同时还有细胞增值的作用,从而促进萎缩毛囊的生长。平均起效时间为12周,用药时间推荐半年以上,有效率可达50%~85%。
对于脱发中重度患者:
建议药物治疗+植发。植发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取出后枕部健康毛囊组织,经过特殊仔细分离自身后枕部健康毛囊组织移植到脱发部位,毛囊存活后便会长出健康的新发,保持原有毛发的一切生物特性。现在头发种植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相容性好,没有排斥反应,并且是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的危害,手术以后,结痂脱落,没有什么后遗症和并发症,但是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植发医院。还有在植发前,建议长期服用百达英非那雄胺片,有利于增加植发后的存活率,减少植发掉发。植发后的一到三个月内,会根据脱发患者的身体状况进入植发后脱发期,头发持续脱落。这是由于头发的生理周期和头皮重新建立新血运关系引起的,在生长过程中,如果雄性激素过高的话,就会影响植发的恢复和生长了,因此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植发后1-3个月内需继续服用来巩固效果。植发一年后如果不注重维护,会导致脱发区局部睾酮转化为二氢睾酮(DHT)增多,而男性脱发患者的毛囊对DHT敏感增加,致使生长期缩短,毛囊缩小,终毛毛囊变为毳毛毛囊,产生脱发的情况,从而产生原生发和植发两者出现断层,不但影响植发效果同时还影响美观度,所以从植发前开始算,长期服用百达英非那雄胺片至少一年以上。
植发前 植发后
药物治疗是否有副作用?
百达英非那雄胺片一般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个别患者可出现减退、阳萎及射精减少,多数在服药过程中逐渐消失,如中止治疗则上述副作用可在几天就消失,不需要担心。
米诺地尔在使用一到三月是会有大量头发脱发,其实这是不健康的头发提前进入休止期,脱落之后才能有新的健康的头发长出,这是正常现象不算副作用。还有部分人在初次使用米诺地尔时都会有发痒,头皮屑增多,心跳加快,兴奋、头晕这种感觉。但是一般可以耐受,继续使用症状一般会消失。如果症状加重,可以减量使用,如果症状加重减量后仍然无法忍受,需要停用。
其实雄性激素脱发是一种病,治疗越早越好
由于雄性激素脱发是一个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并且对男性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有较大影响,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脱发严重程度越低,非那雄胺片的疗效越好。年龄大于40岁,疗效越不显著,如能早期诊断并进行适当的治疗,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参考文献:
百达英非那雄胺片说明书
米诺地尔产品说明书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9;42:663-4.
Randall VA. Androgens and hair growth. Dermatologic Therapy. 2008;21:314-328.
Winoarska A, Mandt N, Kamp H, et al.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06;19:311-321.
Yoshitake T, et al. J Dermatol. 2015 Jul;42(7):735-8.
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共识(2009)
大众养生网《植发后要吃非那雄胺吗》2016-09-03
Tosti A, et al. Arch Dermatol. 2004 ;140 (7): 857-8.
Overstreet JW, et al. J Urol. 1999 ;162(4):1295-300.
(以上内容仅代表医生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