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岩藻多糖护卫第二大脑“肠道”健康

http://www.qm120.com2020-12-11 16:53:05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人的第一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肠道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排泄掉其中的有毒废弃物质。

而肠道还有“第二大脑”之称,又称“肠脑”。

其原因在于肠道除参与消化吸收食物外,还参与身体内其他器官功能的调节,包括影响人的情绪。有科学家认为,早期胚胎发育中产生的神经脊,一部分进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连接颅脑和肠脑。当有病原菌进入肠道,肠壁上的免疫细胞会分泌组胺等炎性物质,******肠壁上的神经元导致腹泻,或者******大脑中枢引起呕吐。肠道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肠壁上遍布着神经元,它们属于肠神经系统,独立管理我们的消化系统,并和我们的大脑“合作”。控制人类情感的五羟色胺、多巴胺等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95%在肠道里面合成的。

情绪的很大一部分受肠道神经系统影响,甚至,人类幸福感的体验也依赖于从肠道这个第二“大脑”向上传至大脑的信息。多巴胺、5-羟色胺是调节情绪、控制情感的重要物质。多巴胺有兴奋作用,体内多巴胺水平过低会导致情绪低落。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产生愉悦的情绪。体内分泌不足时会烦躁易怒。如出现腹泻、便秘、肠道功能紊乱问题时,肠道菌群失调,肠道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增加,5-羟色胺分泌减少,心情就会变得烦躁不安。

不仅肠道健康影响着人的情绪,情绪同样会影响肠道健康。肠道所拥有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大脑中枢神经,对外界******十分敏感。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人的消化功能会随着情绪波动而出现"情绪化"的反应。当你伤心、抑郁时,会出现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表现为食欲下降、上腹不适、饱胀等症状。过度紧张时会出现腹痛,想排便的感觉。在临床上,因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导致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占消化科门诊量的一半以上,这部分患者通过常规检查很难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人体有三大抵御疾病的屏障,即胎盘屏障、血脑屏障和肠道屏障。 胎盘屏障自我们出生之后已经失去作用,血脑屏障由于其构成的复杂性与精密性,保养起来也相对复杂。因此,肠道成为三大屏障中最容易保养的。肠道屏障由肠道微生物屏障和肠道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共同构成 。

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与肠粘膜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互相协同,调控肠粘膜紧密连接,参与宿主免疫,调节粘膜树突状细胞蛋白量,激活NF-κB,抑制促炎因子产生。如果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肠道抵抗条件致病菌等潜在病原体定植的能力大为降低,引起机体发生胃肠道等各种疾病。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岩藻多糖具有一定的调节肠道微生态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岩藻多糖(Fucoidan,FPS)是一种从褐藻中提取的复合硫酸化多糖,它主要含有L-岩藻糖和多种单糖残基以及天然硫酸基。

Matsumoto 团队研究发现来自海蕴的岩藻多糖能够通过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从而缓解肠炎症状。他们选用小鼠结肠细胞进行细胞实验,发现岩藻多糖能够抑制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在小鼠体内实验也同样证实了岩藻多糖能够抑制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有效缓解肠炎症状。

参考文献:

Fasano A. Zonulin and its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the biological door to inflammation, autoimmunity, and cancer.[J].Physiological Reviews,2011,91(1):151-152.

Manzanilla E G, Perez G F,Martin M. Effect of plant extraets and formic acid on the intestinal equilibrium of early-weaned Pig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4(82): 3210-3218.

Matsumoto S, Nagaoka M, Hara T, et al. Fucoidan derived from Cladosiphon okamuranus Tokida ameliorates murine chronic colitis through the down- regulation of interleukin-6 production on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J].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2004, 136(3): 432-439.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