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药股权划给上实 华润医药帝国布局或落空
http://www.qm120.com2008-07-02 10:17:58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失去上药,意味着华润的医药帝国在华东痛失了一条臂膀,距离华润“打造中国最大的医药帝国”的梦想,又遥远了几分。
上实掌控上药
6月25日,记者从上药内部了解到,上药6月24日正式收到上海市国资委关于其股权划转的文件,将上药60%股权一次性划拨给上实集团,目前这60%股权已经完成行政划转,但工商登记和变更尚需进行。
在此之前,上药的股权由华润持40%——华润是第一大股东,上海华谊集团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各持30%;如今则是上实集团持60%、华润持40%,前者超越华润,成为上药名副其实的大股东。
上海医药界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如今上海国资委干脆将两家的股权集中到一家,意在让上海本地力量在上药轻松占据控制权,华润已不再可能增持上药。
另据了解,上实集团旗下的上实医药(600607)现任董事长吕明方将担任上药的董事长。
不过,上海市国资委对这起股权变动至今未公开宣布,只向涉及的各企业下发了文件。上海市国资委产权处和改革重组处6月25日对记者的回答依然是“不清楚,这是领导层的事情。”
而华润的公开态度是“三缄其口”。6月25日,记者致电华润医药集团掌门人乔世波,询问他对上药60%股权被划转的看法,他并未否认此事的存在,只表示“对于上药的事情,目前真的没什么可说的。”而华润集团新闻发言人梁筑强则直接对记者表示,“不清楚相关情况,不能评论”。
华润暗生退意
在上海市国资委将上药60%的股权划拨给上实集团之后,华润从上药退出已毫无悬念。只不过,退出的方式是宾主双方好聚好散还是撕破脸。
公开资料显示,1997年上药成立,由华谊和工投各占50%;2002年华源以11亿元代价从两家手中各收购20%;2005年9月华源崩盘,被国务院国资委无偿划拨给华润,上药的40%股权随之归属华润。
令上海国资委和华润都如鲠在喉的是,华源集团在2002年收购上药时,自身仅支付了3亿元,从上海当地银行共获得贷款8亿元。2005年9月,由于这8亿贷款到期未还本付息,上海数家银行联手提起诉讼,使华源手中的40%上药股权被冻结质押。
2006年华润接手后,一直希望解冻该股权并增持上药,而上海国资委表态:华润要先把华源欠的8亿还了,才有可能增持。但在两年多的等待之后,华润依然没有还钱,上海国资委如今对华润不再信任也不再等待,将上药60%的股权集中,让上实集团一股独大,充满了公开排挤华润的味。
6月26日,前文知情人士对记者介绍,华润在上药从来没有体现出话语权,“由于所持股份被冻结,上药的事情一直是另外60%说了算,而华润这40%也得做个了断。”
6月25日,当记者追问乔世波“华润是否会退出上药的股权”,乔世波只表示“这个事情现阶段真的不想说什么”。而华润集团另一高层对记者表示,华润目前有不少参股但并不掌握控制权的企业,“但一般都会要求控股,否则就退出。”
医药新闻网张主编认为,面对上海市国资委抵触和逼退华润的用意,华润觉得以双方目前的关系,继续参股并不愉快,而且上药的资产与华润已控制的三九、东阿相比,并不会更加优秀,所以已决心退出。
而华润与上海国资委初步商议了两条路径,一是将这部分股权定向拍卖给上海的企业,新买家承担相应债务。
二是债权人银行直接以华润所持的部分上药股权进行抵债,但这是最差的一步棋,华润和上海国资委都不乐于见到。
“帝国”版图残缺
最终退出上药,意味着华润辛苦布局的医药帝国版图意外残缺。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上药集团实现主营业收入232.18亿元,净利润2.63亿元,销售额在全国医药商业企业中位居第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上药的盈利能力不及排名第一的国药控股,但毕竟是国内医药商业排名前三的巨头,而且在华东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部影响深远,如果能够获得上药,就获得了傲视华东的商业网络,所以华润的退出,无疑失去了开拓华东市场的重要臂膀。
在华东失利的同时,华润医药的北方战线也不稳固,时时面临变数。
据了解,华润还持有北京医药集团50%股权,并间接控制上市公司双鹤药业和万东医疗,而北京医药集团的50%股权由北京市国资委掌握。
知情人士分析,国资力量在北京医药集团的力量并没有达到在上药的60%,使得华润与北京市国资委“一半对一半”,但与上药没有董事长局面不同的是,北京医药集团拥有强大的管理层,其中的代表尤其当属强势的董事长卫华诚,“对方的强硬,使华润在管理上也无法渗透,增持更是无从谈起,如今华润被上海国资委踢出,也许会给北京国资委带来榜样效应。”
这么一来,华润辛苦争取过来并且能够完全掌控的医药企业只有三九集团,以及上市公司S三九和东阿阿胶,距离“打造中国最大的医药帝国”的梦想,又遥远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