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的手术治疗
http://www.qm120.com2009-10-09 17:18:15 来源:全民健康网
(1)辅助手术:对于儿童慢性鼻窦炎,如果是扁桃体和(或)腺样体炎症或肥大引起者,施行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有助于改善鼻腔一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部分患儿可治愈。慢性鼻窦炎如与鼻中隔偏曲等有关者,则应作相应辅助手术处理。
(2)鼻窦手术:慢性化脓性鼻窦炎药物治疗无效时,推荐手术治疗。通常把内镜问世以前的鼻窦手术称为传统鼻窦手术,把内镜下施行的鼻窦手术称为鼻内镜手术或内镜鼻窦手术。
1)传统的鼻窦手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传统手术方法即柯陆(Caldwell-Luc)手术和上领窦鼻内开窗手术,七十年代以前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主要手段,现在已不主张使用。
2)鼻内镜手术:即指以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为粘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条件所施行的手术。内镜鼻窦手术的基本原则是:①纠正解剖学异常和影响鼻通气的病变;②开放病变鼻窦并清除不可逆病变;③选择性处理中鼻甲和尽量保留窦内粘膜;④手术结束时五个通畅:嗅裂通畅、鼻腔通畅、后鼻孔通畅、窦口鼻道复合体通畅以及各鼻窦开口通畅。
3)鼻内镜手术疗效的评定:可以参照1997年鼻内镜鼻窦手术疗效海口标准进行。近期随访不少于6个月,远期随访不少于一年,该标准考虑了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和鼻内镜检查结果两方面的因素。
4)围手术期的综合性治疗:鼻内镜手术改善或纠正了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性病变,但没有直接处理鼻窦粘膜的炎性病变。因此,围手术期的系统药物治疗和手术后局部处理就成为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手术前期(7天)是指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的药物治疗阶段,目标是抗炎、抗水肿,包括全身使用抗生素和鼻腔局部使用激素。对有明确变应性因素参与者及鼻粘膜重度肿胀者.可适量口服激素。临床资料表明,术前药物治疗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判定病变粘膜的取舍具有重要意义。
②手术期(7天)是指患者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阶段,为了控制炎症和减轻术后粘膜水肿,在无药物禁忌的情况下,可以全身使用抗生素,酌情应用激素。出院前应在鼻内镜下对术腔积血、纤维蛋白分泌物和干痂作一次彻底的清理,并防止中鼻甲漂移。
③手术后期(1个月)是指手术后对术腔定期鼻内镜检查、处理和系统药物治疗的过程。出院后抗生素的使用一般不超过一周,激素喷鼻应连续使用1一3个月,一般不必全身使用激素。
鼻内窥镜手术不同于以往的根治性手术。它通过改善鼻窦的通气和引流状况,促进病变鼻粘膜的上皮形态、粘液清除功能和腺体分泌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抵御感染的能力,缓解和消除粘膜的炎性反应,达到治愈鼻窦炎的目的。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留鼻窦粘膜,即贯穿于鼻内窥镜手术始终的“功能性”原则。手术过程的结束便是上皮恢复和再生阶段的开始,被保留下来的病变粘膜功能的恢复,包括消除引起鼻腔、鼻窦粘膜病变的局部或全身因素以及鼻内窥镜手术后因感染(原发或继发性)、变态反应和其它一些影响临床治愈率,导致病程迁延的因素需要合理和有效的术后综合治疗,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认为手术仅为治疗疾病整体步骤的开始阶段,并且是清除病变,彻底治愈鼻窦炎的关键阶段,术后的随访和综合治疗则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临床实践表明,鼻内窥镜手术后,术腔内存在的多种不良因素因缺乏合理、有效和及时的治疗,不仅影响和延缓鼻窦疾病的治愈过程,发生术后合并症,严重者可致使手术失败。其中,手术后随访处理的质量直接影响鼻内窥镜手术的疗效。事实上,一些术后疗效不良正是由于忽视术后随访处理和治疗造成,这恰恰是鼻内窥镜手术技术所重点强调的内容。手术后随访综合治疗已成为当代鼻内窥镜外科技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推荐:鼻窦炎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