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视点 >> 情感 >> 恋母情结


情结的概述

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 boy)。

情结的来源

      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情结的本质

      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仿父”来概括。和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情结是第一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情结第二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情结的反映,知识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情结。为什么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情结的形式

       第一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三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兄妹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另外,宫廷政变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情结。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难看出,第四情结与第一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情结一样,第四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于是,第四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情结。
  随着第四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

情结的影响

      许多人否认情结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有情结。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压抑的结果,没有发现不能作为不存在的依据。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情结,但不承认情结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情结。这个结论是他在深入调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后得出的。他发现,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儿子从来不会与父亲发生矛盾,他们永远是好朋友,“杀父”的念头决不会发生。同时,他还发现,**对舅舅却是既敬又恨。显然,马林诺夫斯基误解了情结。情结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如果一个小孩一出生就被人**了,他的情结不可能指向亲生父母,只能指向养父母。在母系社会里,父亲是族外人,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亲的家里行使男主任的权力。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亲。**仿舅、亲母疏舅或杀舅娶母,正是母系社会的情结的表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一定是非常早的。但是,母系社会的残余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例如,虽然舅舅是外姓人,但舅甥关系一般都比较密切,兄弟分家都要请舅舅来主持公道。中国人的情结完全有可能表现为“仿舅”。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沉香“抗舅救母”其实就是“杀舅娶母”的一种变形。由此可见,情结是一种普遍现象。
  有情结的男性在和妻子的关系上往往不融洽,男性有情结的,听到妻子说母亲的坏话,会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甚至自己也有种莫名其妙的罪恶感。为此,会常与妻子怄气,夫妻关系的裂痕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一半原因是男性本身不好,一半是男性的母亲不好,做母亲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了儿子和妻子的关系。
  有情结的男性,很可能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的男性,因为这种男人非常害怕失去母亲的爱,所以一直是窥测着母亲的脸色,抑制自己的主张,专门为了讨好母亲的满意而生活着的,由于过于依附母亲,其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女性化。带着这种生活态度进入社会,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没有别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动,缺乏自主意识,精神容易慢性萎缩。
  有情结的男性,习惯于单方面获得,不懂得自己应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有一个小伙子,到医院探望母亲时不但没给母亲带一点东西,反而竟把别人给母亲带去的点心和水果给吃光了,然后就倒在母亲的病床上呼噜呼噜地睡起觉来。在他心里,接受母亲的爱就等于爱母亲了。
  要克服情结,首先要改变对母亲的态度,即不把母亲作为依存和撒娇的对象,而是作为被照顾的对象,不是让母亲听自己诉苦,而是听母亲的诉苦;不是向母亲要零花钱,而是高兴地把自己的钱送给母亲花。总是被别人体贴、宽容,就永远长不大。
  男子成年之后,如果有上述情绪和行为,都属于情结,在心理上应努力克服。
  PS。网友点评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发生了就不要可意的去改变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找到母亲告诉她,“我爱你”这样心理没有结了,不管怎样,等到自己长大了些就会遇到真正吸引你的女孩,到时候你才知道什么是爱,爱母亲,和爱女友的感觉不一样的,这样情结就解开了.
  另一种解释:情结 —— 男性因从小母爱缺失(一般在童年或幼年)而形成的一种情结。有情结的男子成年后,内心仍怀有对母性关爱的强烈需求和极度依恋。表现为疯狂的追求很多异性,但并非出于真正的爱情,而仅仅出于对母性的渴望,并在得到异性后很快对这个异性失去兴趣,随即抛弃。但对于异性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而在他内心深处真正爱的人,却是自己的母亲或是记忆中一个与母亲最相似的人。

相关文章
  • 合作媒体
  • 友情链接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