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进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 神童为何肄业回家
http://www.qm120.com2005-10-18 10:48:22 来源:全民健康网作者:
从两岁开始到17岁,智力超常的魏永康创造了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然而,他13岁进大学,由妈妈陪读4年。17岁考入中科院,终因生活学习无法自理,而被迫肄业回家。“神童”的故事到底揭示了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培养孩子呢?
“神童”的经历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两岁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也跳过了他的童年。这一切,都伴随着永康妈理想。而儿子取得的赞誉又膨胀了母亲的理想。母爱从此像挖掘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从此,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
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在湘潭大学的4年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看到了魏永康的超常智力,同时也感到了他的与众不同。
魏永康的学习让人们放心,但他的性格却让老师担心。他与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作:握手。基本的礼仪和与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为了照顾他,永康的妈妈陪读了四年。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一次妈妈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魏永康不得不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
如今,魏永康已经回家一年了,尽管妈妈知道是自己的教育导致了现在的结果,但永康和妈妈之间仍然矛盾不断,他甚至说他恨妈妈。在答应了接受采访之后,由于再次和妈妈曾学梅发生分歧,他失踪了。
始终不让他做一点家务事
记者:魏永康一声不吭就出走了,没告诉你一声?
曾学梅:那天下午5点多家里电话响了,我去听,他说:我是魏永康,到岳阳了,想到北京去。我当时又惊又喜,惊的是他走得太突然,瞒着我,喜的是他能打电话告诉我,感觉他懂事了。
记者:他两岁就认识一千多字,你是怎么教他的?
曾学梅:认字之前,他还不会说话,但是我说:永康,床在哪里?他就用手指,不会说的他就指,教他认字之后,我发现他很喜欢。我一一教他,我把几个字写在墙壁上,他对这些字特别感兴趣,扶着墙壁一边走一边说,洗澡的澡,爸爸的爸,妈妈……以后到街上,公安局、人民政府、百货公司,这些招牌全部都学会,学了成百上千。
记者:他8岁就进了中学,读了中学以后你怎么教他?
曾学梅:读中学以后,我就教课本,能看得懂的我就教他,我发现他很少问我,他的作业有些我都看不懂。他觉得中学里的老师对他相当关心。
记者:他是不是一回家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
曾学梅:他真的都在学习。他都是愿意做的。
记者:他对其它不感兴趣吗?8岁还是小孩子,他不贪玩吗?
曾学梅:他一天离不开书,站也看书,坐也看书,吃饭也看书,时刻看书。数学、语文、化学、物理。没有课外书,因为我跟他讲:数理化最重要,我讲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记者:为什么课本这么重要?
曾学梅:因为要考试,考大学,考高中,考初中都是以课本为主。
记者:您觉得考试对孩子成才是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曾学梅:现在想起来,我太心急了,有些拔苗助长,教育方法也不太对,没有把孩子全面教好。
记者:他13岁进大学,有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妈妈陪着读大学,是吗?
曾学梅:是的。开始是湘潭大学安排的,给我安排一年,因为永康的生活不能自理。我没让他搞过家务事,我跟他讲:你一心一意地读书,将来考研究生。
记者:您说的家务事,包括哪些?
曾学梅:包括穿衣、吃饭、端碗、洗澡、洗脸,一切小事都是。
记者:洗脸、洗澡,你都帮他洗吗?
曾学梅:不是我帮他洗,我给他打水。
记者:他吃饭不会让您喂吧?
曾学梅:吃饭喂到高三,有一次他看书,一边看书一边吃饭吃得很慢,我就喂他,他沉浸在书本里无意识地接着,接一口喂一口,他看书我喂,让人想起来好笑。那时候我就要他读书,不知不觉地他的事我都帮他做。
记者:听说他在北京大冬天穿着单衣、拖鞋就到天安门玩去了?
曾学梅:我离开了,生活上的事没有人嘱咐他。
记者:回来这一年多他会做一些事情了吗?
曾学梅:回来后还是那样。他爸爸喊:魏永康扫地。我说,他的手是拿笔杆子的,不让他扫地。不知道什么原因,看他做不好,不愿意让他做,重活更不会让他干,担心他身体受不了。
记者:听说永康现在不是很开心,还听他说恨你,恨妈妈。
曾学梅:我也后悔了,只能慢慢让他从头来。我的孩子,我一心让他读博士,我还是有这个想法。考取了
博士,一切都好办。当上科学家,一心一意搞研究,这些小事就可以请保姆。
老师同学这样说
面对魏永康生活自理能力的低下,老师们都曾经提醒过曾学梅,要对魏永康进行教育,教他如何做人。但在妈妈心中,学习比什么都重要。
湖南湘潭大学原物理系主任颜晓红说到魏永康时心情复杂:“他可以过目成诵,就是说他一篇短文看了以后就能把它复述出来,记忆力非常强,然后这种思辨力也很强,我们给他题目,他可以用非常短的几个步骤就把这个题目做出来了。”
颜晓红又说:“老师安排一些课余,跟专业课程无关的一些东西给他,他妈妈认为不可理解,在大学一年半的时候我们提出,把他的小孩搬到学生宿舍里住,他母亲反对,他小孩子当时在墙上写了恨死他妈妈这个话,小孩自己还是很想到学生宿舍里面去。”
他的同班同学向志清说:“他自己生活可以说是不能够自理,独立的行为,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像人际关系这方面的,他几乎不能处理和面对。”
就这样,学校教育和母亲的教育,像两股力量总是在相互拉扯。但最终,学校还是没能战胜母亲,魏永康只能在妈妈特制的“课程表”里学习和生活。
得知魏永康目前的状况,颜晓红教授感到很惋惜,同时仍对他抱有希望。
“魏永康是我的学生,我对他总有一种期盼,我总觉得他作为儿童的非的思维的空间没有被破坏,这个空间是他进行创造性的一种最大的本钱。应该说我们的教育方式得当,我们给他的工作环境得当,他可以为国家做出一些他应该做的贡献。”
应该反思教育体制
湖南《潇湘晨报》的易伟。八年前,他让人们认识了13岁上大学的神童魏永康,八年里,他也对魏永康的成长进行着关注。和关注魏永康的人们一起,从各个角度思考着一个神童成长过程的得失。
易伟:记得在1996年我在华容县一中,就是他母校采访的时候,他的班主任校长没有一个不流露出非常强的忧虑。他的班主任刘顺才老师跟我讲:他的智力,他的接受能力,就像复印机一样,你给一个东西去,他非常完整地复制出来了,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没办法跟他沟通,他在自己固定的一种思维里运转,到底他向什么方向去走,谁也没办法把握他。
记者:曾女士讲到小时候对他的开发,她做的也是一些很朴素的事情。
易伟:他母亲的局限性可以理解。而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模式在不断强化他母亲的教育,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来印证他母亲这个模式的成功,所以对他母亲的这种教育模式的反思更多的,还应该延伸到整个教育体制的反思。
记者:家庭要负更大的责任还是学校要负更大的责任?
易伟:怎么说呢,他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升中学,不是他家里做出来的,更不是他个人做出来的,而是县里的教委、一中的老师,这些人决定的。他们首先已经形成了一个神童制造的模式,然后把这个孩子推上这个轨道。湘潭大学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有一些很成功的尝试,但是总体来讲可能还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但是我觉得他还是可以改变自己的。
永康还有希望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人才的渴求非常迫切,而对于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早期的教育却很盲目。很多家长,很多成年人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缺少一种常人的心态,总想制造神童。而失衡的教育往往会导致一些孩子在某一些方面可能很突出,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又会有很多问题。家长对孩子除了学习没有别的要求,其他都可以包办代替,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因为他没有机会得到应有的锻炼,因此也就没能形成他在这个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的一些能力。
对于魏永康本人而言,其实他现在欠缺的就是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沟通这样一些方面的能力。只要他努力地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他的前途还是非常远大的,毕竟他只有21岁,可塑性还是非常强的。也就是说,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取得多大的成就,现在还不能下定论。我们应该有信心,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他本人都应该有信心。